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那些脱贫攻坚中的奋斗故事(2)

2019-01-24 17:32: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群众迸发出的内生动力如同大海波涛,冲刷掉了贫穷的印迹。

虽然冰天雪地,但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四川省理塘县,亚火乡亚火村巴绒一家人没有猫冬的样子——忙着翻地,忙着修建牲畜棚圈,为开春后蔬菜种植、发展养殖做准备。

巴绒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过去就盼着帮扶干部上门。看到身边的人都在使劲干,看到政府对贫困户出台的多种优惠政策,巴绒坐不住了,种起了蔬菜,养起了牲畜。

去年9月,奋斗苦干的巴绒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他笑着说:“靠自己的双手,终于摘掉了穷‘帽子’。感谢乡帮扶干部和村‘第一书记’多次到我家,一次次谈心谈话激发了我脱贫的信心和动力。”

作为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高城”,理塘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从思想上“破贫困”,从行动上“快脱贫”,促进农牧区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投身干事创业。目前,全县已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117个,14个乡镇20个村组建起集体牧场,户均增收2000余元。

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持久发展的合力。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基诺山乡,虽家庭贫困、家人患病,巴朵村小组基诺族妇女李晓慧并没有被压垮,在乡里支持下创办村淘自力更生,让电商的触角在山村扎根。

基诺软红米、干蘸水、豆豉粑粑、小耳朵猪干巴……前些天,她又约着几个同村妇女,创办了基诺族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要把这些山货卖到山外去,换来财富过上好日子。

  选好产业,村民自动告别“等靠要”

前不久,“红薯老总”张诚跑到郑州,参加中国甘薯产业博览会,一心想引进更适合家乡种植的红薯品种。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