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题:治理“大城市病”,北京今年要出哪些招?
新华社记者涂铭、乌梦达、鲁畅
地区生产总值超3万亿元,站上新台阶;空气质量、水环境进一步改善,天更蓝、水更清;商品住房价格保持稳定、“房住不炒”得到落实……14日公布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透视出过去一年北京的一系列新变化。
相对于老百姓的期待,以及“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北京治理“大城市病”任务依然艰巨,今年又将给出哪些实招?
治理“大城市病”关键靠“减法”
曾经,北京聚集了大量非首都功能,城市体量不断扩张,人口稠密、产业集聚、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堪忧的“大城市病”让这座特大城市不堪重负。如今,北京明确定位,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逐步实现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转变。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北京城乡建设用地全年减量约34平方公里;退出一般制造企业656家,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204个;拆违腾退土地6282公顷。
2019年,北京还将继续在“减法”上做文章。按计划,北京将制定城乡用地减量实施方案,全年减量30平方公里以上;退出300家以上一般制造企业,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66家;拆违腾退土地4000公顷。
更多的非首都功能,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向河北、天津疏解转移。今年北京将在河北雄安开工建设4所“交钥匙”学校、医院,实现京雄城际北京段开通使用,切实做到“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
截至1月11日,北京市级机关第一批35个部门、165家单位已主体搬迁至北京城市副中心。今年,北京还将推进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建设,抓好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原标题:北京创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如何破解超大城市治理和基层治理的难题?北京市创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