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40年·见证:航海保障 最早改变的是航标(4)

2018-12-28 20:30:01    中国交通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海e行”App。

“电子航海仪器的使用,带动了电子海图的发展。”2006年,中国海事电子海图发布系统建成并开始使用,实现了电子海图网上发布。郑和平介绍,航保部门依托电子海图已经上线App,更方便快捷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比如,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与有关单位联合推出了“海e行智慧版”App,实现了“让电子海图到手机”、电子海图浏览、航线绘制、海上定位及导航等功能,用户能够在线或离线下载电子海图,实时获取定期更新的港口、岛屿、礁石、水深、航标等航海数据,在移动端实现电子海图浏览、下载、航线绘制、导航及航迹查询等功能。

国际航标界迎来首位中国主席

“航保要为中国籍船舶航行到世界各地提供服务,为在中国海域航行的所有船舶服务。”2000年,郑和平任交通部海事局航保处处长,这句话成为了他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从跟踪国际公约、国际标准,到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逐步提高话语权,再到主动作为,用我们的经验影响国际组织相关标准的制修订,中国力量一步步彰显。

回顾改革开放之初,郑和平告诉:“中国虽然已经恢复了在国际航标协会(IALA)的活动,但在国际航标界还基本听不到中国的声音。直到中国对国际航标协会海上浮标系统‘A’制式的采用,才逐步走上航标业界国际交流的舞台。”

“2006年,第十六届IALA大会在中国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时任交通部海事局领导当选IALA理事会主席,这是IALA自成立以来,也是国际航标界迎来的首位中国主席。”在郑和平看来,这次会议意义很大,表明我国航保事业的飞速发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