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40岁“江南煤都”六盘水的“绿”变之路

2018-12-18 16:32: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贵阳12月18日电 题:40岁“江南煤都”六盘水的“绿”变之路

新华社记者刘茁卉、潘德鑫

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的六盘水市,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1978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建市。煤炭探明储量221亿余吨的六盘水是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素有“江南煤都”之称。

建市之初,六盘水森林覆盖率只有7%左右,鸟类仅剩60余种。预计到今年底,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9%,鸟类恢复到300余种。从植绿造绿到兑现绿色红利,与改革开放同岁的“江南煤都”用40年探索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

  “黑”变“绿”:4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50个百分点

虽至冬季,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的花德河国有林场仍郁郁葱葱。林场深处有一片100多亩的松林,林间的木架上整齐摆放着10多万支菌棒,贵州鸿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采摘菌菇。

“松林就像一个温湿适宜的天然大棚,里面种出的菌子品质特别好,市场供不应求。”公司董事长陈太鸿很珍惜这片给自己带来发展机遇的林子,“林子保护好了就是财富。”

“以前是伐木越多贡献越大,如今是种树越多贡献越大。”林场场长王熙介绍,林场始建于1958年,主要是为煤矿巷道建设提供坑木,用山上的木材换地下的煤炭。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50多年时间里,六盘水共生产原煤超过10亿吨,发电4000多亿度。

在向西南、华南地区源源不断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同时,六盘水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建市之初,该市的森林覆盖率只有7%左右,鸟类也仅剩60余种,“风吹沙尘跑、千里鸟飞绝”是当时六盘水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