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12月10日电 题:校园情,家国梦——一所中学的德育教育实践
新华社记者 袁汝婷
湖南省桃源县一中档案室里,存放着5年前收到的一封信。
2013年9月的一天,该校燕立国校长收到了一张从东北寄来的600元匿名汇款单,落款写着部队番号;随后,又收到寄自空军某航空飞行基础训练基地的信。
来信的是该校2013届毕业生周宏磊,正是他给母校寄了那张汇款单。他在信中表示,决定把人生的第一笔津贴寄回学校,寄给自己家国梦开始的地方,希望学校用它资助贫困学生,期盼有更多的青年学生能投身军营、报效国家。
桃源县一中,孕育了众多学子的家国梦。
自1979年起,桃源一中每年都有学生被空军招飞录取。近40年来,有70余名空军飞行学员从这里“起飞”,翱翔于祖国的蓝天。
已经退休的老师袁继炯还记得,1992年,他担任桃源县一中高二年级班主任,他的一个学生立志成为军人报效国家。“紧张的学习之余,他每天努力锻炼身体,最后被空军录取,如今是我国非常出色的特级飞行员。”
2016年,桃源一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授予“空军招飞优质生源中学”。
“保家卫国是最光荣的事。这在我们学校是有传统的。”81岁的退休教师叶荣菘1962年来到桃源一中教书,见证了学校源源不断输送飞行学员和军校生的荣光。
前任老校长王义生觉得,这与学校一以贯之的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密不可分。“1979年,学校开始办党校,对学生进行党史、党章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师生的家国情怀就是这样孕育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呼唤德育教育与时俱进。
2015年,政治老师苏应良收到了两名学生夹在作业本里的纸条,表达了对爱国主义教育、读书目的的困惑。他意识到,照着课本“灌输”,远远不能解决当下孩子的困惑。他与教研组的老师们花了几天时间,做了一个24分钟的视频,呈现了世界一些国家在经历战争、动乱前后的对比。
教培公厕装摄像 王先生的孩子每周都会去新城区长兴路上的西安领军教育上补习班。12月1日上午9时许,他将孩子送到教室后离开时,到二楼去上厕所。一进厕所就发现在很显眼的位置有一个提示
>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 王晓芸)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社会心态与大学生人才资本》调查项目研究成果——社会心态及大学生人才资本实证报告正式对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