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2月4日电 题:开出改革“药方”,让群众更有健康获得感——来自基层医改一线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李松、陈聪
重庆荣昌区吴家镇的唐树芳最近生病,在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通过远程影像平台,她“足不出镇”就能接受区级医疗专家会诊。构建区域医联体,提高基层诊疗水平,正是重庆医改着力推进的一环。
近年来,承载着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民生期望的医改,在各地积极推进,一项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药方”被开出来,基层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基层要“强”:医疗资源“下沉”患者家门口能看好病
医改要突破,关键是基层要“强”。“近年来,我国一方面不断强化基层医疗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机制,增强基层医疗能力。”国家卫健委体改司监察专员姚建红介绍,目前,全国八成以上居民在15分钟内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35.6万个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健康“守门人”,常年走村串户服务群众。
基层医疗能力提升,越来越多患者留在基层就诊。其中,重庆彭水县让基层医疗机构“抱团取暖”,增强服务能力,门急诊、住院患者留在乡镇就医比例连续多年超过72%。
在彭水县润溪乡中心卫生院采访时,记者正好遇到贫困户侯坤福在医院做手术。“选择在乡镇卫生院看病,就是因为相信这里的医疗技术、设备并不比县医院差,同样能把病治好。”侯坤福说。
基层“强”了,患者还能直接“减负”。“过去不少患者跑到外地就医,住宿、交通等也是看病花销的‘间接成本’”。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区长李哲说,这几年,区里搭建起“区乡一体、城乡联动”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落实分级诊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看好病,缓解了医疗负担。
进口博览会即将举行,对于前来参观、参展的人员,如遇自身或同行者身体不适,该上哪儿去?该怎么办?根据博览会总体规划和场馆分布,结合医疗服务的特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内将设立5个医疗站
立法保护医疗人员 “医闹”之患屡禁不绝,严重影响了医院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2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二审稿明确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威胁
新华社雅加达11月28日电(郑世波)首届中国医疗健康(印尼)品牌展28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开幕。本次展览旨在促进两国医药医疗行业和健康产业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