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让农民工不再“年年讨薪年年难”——透视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变迁

2018-11-22 18:31:0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题:让农民工不再“年年讨薪年年难”——透视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变迁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邬慧颖、黄浩苑

改革开放的40年见证了南来北往的打工潮,也品味了千千万万农民工的酸甜苦辣,而“农民工讨薪难”始终是其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40年来,无论是农民工自己讨薪,还是政府、机构维权,不断获得聚焦的背后,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社会大众的积极关注,也是工资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一条变迁之路。

旧时讨薪路,道阻且艰

1997年,已经在广东顺德一家民营电器厂担任车间组长的黎永汉,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欠薪。

“那是我进厂后的第4年。前几年工资都是按时发,但从那一年开始,电器厂开始拖欠员工工资,到最后就完全不给了。”黎永汉说。

已经介绍了不少湖南老乡来这里打工的黎永汉,深受年轻职工信任。为了要回自己的辛苦钱,被推举为职工代表的他前去与厂方谈判。“本以为会遇到刁难,但电器厂领导却态度很好。”一个月后,黎永汉的工资全部被补齐,但他手下的部分工人却遭到了辞退。

这是当时珠三角地区工厂的惯用手段:先安抚并满足代表职工出面的“领头人”的要求,随后迅速辞退讨薪闹事的普通员工。黎永汉虽然没有受到利益损伤,但却被辞退的职工责骂。

与黎永汉的遭遇相比,当时重庆市荣昌县(现为荣昌区)的陈廷灿与他308名农民工兄弟姐妹的讨薪之路,更显曲折艰难。

“我们1998年在荣昌县西部宾馆干活,1999年春节后,工程还没竣工承办单位就跑了,我们17.6万元的工资没影了。”陈廷灿说,这笔钱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是治病的救命钱,有的则是子女学费的救急钱。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