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报告表明,粤港澳三地合作不够紧密,抑制了人才流动的积极性。其中的问题,包括税制冲突明显,影响湾区人才集聚。此外,出入境欠便利,影响湾区人才流动。
公共服务衔接尚未建立,也影响人才安居乐业。比如,湾区内地与港澳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准入标准不同,难以长期留住人才。在社会保险方面,三地居民在就业过程中未能享受同等待遇,造成人才在湾区内相互流动不畅。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不紧密,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企业的联系并不够紧密,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待加强。
最后,报告还总结,新一、二线城市“抢人大战”,给湾区人才引育留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先进省市超越历史力度的引才新政以及各地自由贸易港规划陆续推出,都削弱了湾区人才竞争优势。
大湾区人才聚集力相对较弱
报告分析指出,与著名的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聚集力相对较弱,大湾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仅为17.47%。而旧金山湾区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比重达到46%,纽约湾区也达到42%;东京湾区的东京都、神奈川县及琦玉县的大学和研究生院的学生数量在2010年就超过106万人,占全国的比重高达36.7%。
其次,大湾区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根据联合国数据,2014年国际人才占常住人口比重的全球平均水平为3.3%,发达国家高达10%左右。当前深圳作为湾区内地创新及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广州作为湾区发展的核心枢纽城市,其外籍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仅为0.2%和0.36%。
此外,大湾区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偏低。无论从研发经费投入还是从每万人口PCT国际专利受理数来看,大湾区都落后于世界三大湾区。报告显示,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和高端产业数量都相对较低,并且在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中,广东对全球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根据数据,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航空市场规模领先全球,但对比发现,大湾区发达的航空交通系统并没有吸引到大批海外人才往来。
> 由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紫荆》杂志社及大湾区交通经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机遇下的互融互通论坛近日在深圳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300余位嘉宾参会,为粤港澳三地多层次多方面互融互通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