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山峰秀丽、河流蜿蜒、生态优美、风情多姿……初冬时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境内,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带着爸妈去巴马”,正成为越来越多养生游客的向往。
作为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近年来,健康养生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给巴马助推脱贫攻坚带来了契机。
“旅游被称为‘无烟工业’,最能普惠大众民生。”河池市委常委、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王军说,巴马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将全县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全域旅游发展范围。在东山、西山两个贫困人口集聚的乡镇,规划建设民族风情游览区、红色旅游景区、生态观光景区;在盘阳河流域村屯,规划发展农家旅馆、休闲养生、农家乐等健康养生产业。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在巴马长寿文化发祥地那桃乡平林村,外出经商致富的邓氏兄弟,回到村里带领村民开发乡村旅游,打造别具一格的新农村。
“巴马神奇的长寿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各地游客纷至沓来。”邓氏兄弟告诉记者,仅核心景区的农家旅馆,日接待游客就达100人次以上,经营农户每年轻松增收万元。
“景区+能人+农户”,邓氏兄弟带领村民一起发展,吸纳8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51人,人均年收入超过两万元。还有40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每户除一人在景区务工领取工资外,2017年还获得分红6万元。
发展乡村旅游,巴马优势得天独厚。在原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派驻的第一书记带领下,由农村致富带头人牵头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模式,合作社按贷款入股合作经营资金8%的比例作为保底分红,让贫困户成为股东。
甲篆乡百马村坡纳屯,通过床位经营承包、劳务服务、特产销售、土地流转等渠道,积极探索旅游脱贫新路,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坡纳屯先后被评为广西休闲农业“十佳名村”、中国特色乡村、广西四星级旅游区等。“以前住旧砖瓦房,现在住上漂亮的楼房,搞起农家乐,生活红火起来。”村民黄永恒说。
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旅游扶贫带动了巴马各乡镇建设特色农家旅馆,许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巴马因势利导,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大力推进“生态+旅游”脱贫。
“绿色是巴马的底色,生态、空气和天然水是巴马的生命。”巴马瑶族自治县县长蓝海洲说。巴马结合实际,重点发展特色扶贫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优势产业扶贫格局,深入探索旅游带动脱贫模式,努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的“绿色工业”。
“巴马给我一滴水,我还巴马一世界。”8年前,一位来巴马投资的企业家讲出这句话时,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几年间,其公司生产的矿泉水销售额从100多万元升至3亿多元,远销各国。如今在巴马,仅饮用水就有5个广西著名商标,其中4家企业年产值在亿元以上。
巴马山水独特,处处是宝。从天然饮用水到山茶油,从香猪到火麻……巴马以长寿食品加工产业为重点,突出发展生态型工业,以长寿健康产业为主导发展绿色GDP,推进工业逐渐转型升级。
“巴马牢牢坚守环保红线,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王军说,保护好发展好生态环境,就是不断提升巴马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巴马的发展就越有前景。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9日 02版)
>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镇牛形岭上,一座雄伟的建筑巍然矗立。苍松翠柏掩映下,楼体两侧镶嵌的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金色大字格外耀眼
> 新华社拉萨11月12日电题:生活物资供应充足 群众安全有保障——西藏金沙江堰塞湖安置点见闻 新华社记者坚赞、黄浩铭 11日晚,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波罗乡康扎西安置点,藏式火炉燃放袅袅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