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董峻、胡璐)我国从事盐碱地改良和资源利用的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日前共同发起成立国家盐碱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集战略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
科技部农村中心副主任刘作凯在联盟启动活动上说,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开拓发展空间,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同时,我国有大量闲置的盐碱地,有效开发和利用闲置盐碱地,发展盐碱地特色产业是未来农业产业发展新的突破口。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杨劲松介绍,我国盐碱地总面积达3630万公顷,占可利用土地的近5%,广泛分布在滨海、西北内陆、黄淮海平原、东北松嫩平原、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也是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现实重要来源,其中近1500万亩滨海盐碱地是具有农业开发利用条件的后备土地资源。
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探索,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已探索出较成熟的改良体系,如龙头企业胜伟集团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盐碱地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苦咸水淡化技术、节水浇灌技术和信息技术六大技术综合改良体系,能够快速有效进行盐碱地治理改造,使其达到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目前已使上百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变成生态宜居之地。
国家盐碱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后,将通过凝聚盐碱地治理领域各方力量,打造盐碱地产业链,重点是在技术研发推广、设备生产、产品市场开发、电子商务拓展等领域,集成和共享技术创新资源。通过组建盐碱地行业专家库、产品库、成果库、企业库,开展行业技术培训,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对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5月28日,在青岛市城阳区等国内六地,“海水稻”同时插秧。这是我国首次在五大类型盐碱地上同时进行耐盐碱水稻的区试和盐碱地稻作改良的产业示范,标志着海水稻项目进入了产业化示范推广阶段
>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10日开始收割在青岛市城阳区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试种的海水稻,专家组现场对编号为1803的水稻材料进行测产,实打亩产量为261.39公斤,理论亩产量为669.24公斤
新华社青岛5月28日电(记者 张旭东)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28日在新疆、黑龙江、山东、浙江和陕西的六大试验基地同时插秧海水稻,开展试种试验,为我国大面积盐碱地筛选优势海水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