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波10月19日消息(记者 曹美丽)10月19日上午,宁波市发布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别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五方面,总结了宁波改革开放40周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总结宁波发展经验,提出未来发展计划。记者梳理发现:港口、开放、创新,成为宁波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大经验和亮点。
先看成绩: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依托港口和开放两大优势,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建设方面,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0.1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84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2%,在全国大城市中位居第十五位。宁波以占全国0.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生产总值、1.4%的财政收入。同时宁波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智能经济等新经济动能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
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波民营经济也随之兴起,成为推动宁波发展的主力军,贡献了宁波市80%的税收、约6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出口、85%的就业岗位、95%以上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此外,宁波舟山港也为宁波发展经济提供了另一大助力。1978年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仅有214万吨,2017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0.1亿吨,是世界上首个超“10亿吨”的大港,连续9年蝉联世界港口吞吐量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2461万标箱,位居国内第三、全球第四。作为国家开放的先行先试城市,近年来,宁波也相继设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等一系列重大开放平台。
社会建设方面,宁波居民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656元,为全国的1.5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1元,为全国的2.30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和第一。此外,宁波已基本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医保制度实现全覆盖,医保待遇水平居全国城市前列。
文化建设上,2016年宁波荣膺“东亚文化之都”,2017年宁波综合文化指数在国内28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八。建成投用宁波大剧院、宁波音乐厅、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文化礼堂900余家。同时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大力发展文创产业,2017年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716.3亿元,占宁波市GDP比重达7.3%。
如果要问这40年,宁波发展的经验有哪些?总结起来,就是港口、开放和创新。
比如港口,宁波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主导战略,充分带动宁波进出口贸易发展,为民营经济提供强大助力,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龙头。2017年,宁波舟山港吞吐量突破10.1亿吨,成为世界上首个超“10亿吨”的大港。宁波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沿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已形成产值超5000亿元的百里绿色临港经济带。
其次,“开放”是宁波发展的另一大要素。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积极响应国家对外开放政策。上个世纪80和90年代,宁波相继抢抓了外资引进和外贸发展的机遇。本世纪初以来,宁波又抢抓了“走出去”机遇,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正在抢抓国家全面构建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机遇,创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积极申报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利用开放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善创业、敢创新”是宁波人民历久弥新的文化特质。依托港口和对外开放优势,宁波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广大群众“洗脚上田”“行商闯天下”,形成了千家万户搞创业、千方百计促创新的浓厚氛围,培育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遍布海内外的甬商大军。
当然,宁波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在邓小平“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指示鼓舞下,海内外宁波籍人士为宁波的开发开放全力奔走,直接投资或牵线搭桥支援家乡建设。近几年来,宁波又深入推进“甬商回归”和“甬智回归”。同时,依托毗邻上海、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接受上海辐射,深入开展区域协作,利用上海雄厚的资金实力、发达的科技人才资源和国际化功能,带动宁波的跨越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宁波市将把“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作为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实践载体,加快推动“名城名都”建设,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努力为实现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目标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挑大梁、当先锋。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营造团结奋进的社会氛围,由中央宣传部指导,共青团中央、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联合主办“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征集活动,现面向全国广泛征集优秀文章、摄影作品。有关事宜公布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