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估算长江江豚约有1012头
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 极度濒危状况没有改变
“根据本次科学考察估算,我国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24日,在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说。
2017年11月10日至12月31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了“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历时52天,覆盖了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
于康震介绍,这1012头长江江豚,干流约有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过半数水域种群持续下降或没有发现,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
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
我国早在上世纪就开始进行了长江江豚相关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但是为何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
于康震说,衡量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的成效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种群分布结构和变化的趋势,长江干流的种群数量不太乐观,2006年考察时,估算有1225头,到2012年降到了505头。
“种群年下降速率大概是13.7%,属于急剧下降。到2017年,种群数量约是445头,这5年从505头降为445头,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或者缓解。”于康震说。
“两湖”鄱阳湖和洞庭湖的长江江豚跟长江干流相比,情况稍微乐观一些。
2012年,鄱阳湖是450头,洞庭湖大约是90头。到去年科考时,发现鄱阳湖是457头,持平略增;洞庭湖是110头,略微增加。“两湖”的种群数量没有降低,有所增加。
“因此,长江江豚特别是在长江干流急剧下降的趋势得到了缓解,但还是在下降。”于康震说。
没有得到缓解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
“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干扰,这个因素依然是威胁长江江豚生存状况的主要因素,像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还有非法采砂等人类活动,会直接或者间接伤害长江江豚,压缩江豚的栖息地。”于康震说。
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分布碎片化严重,会干扰江豚的通讯交流,最终导致长江江豚意外死亡频发,今年上半年就发现了10多头长江江豚死亡。
为遏制长江江豚种群急剧下降的态势,农业农村部先后在干流及两湖建立了8处长江江豚就地自然保护区,在长江故道建立了4处迁地保护区,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繁育保护群体。
目前,湖北天鹅洲保护区的迁地长江江豚种群已从1990年投放的5头增长至接近80头,何王庙及安庆西江两处迁地保护区种群数量也分别达到14头、22头,当前整个迁地保护的江豚群体数量超过100头,每年有10头左右的幼豚出生。
“同时,我们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保种群体,1999年从天鹅洲保护区引入武汉白鳍豚馆的雌豚于2005年成功诞下幼豚‘淘淘’,‘淘淘’创造了人工繁殖淡水豚类生存时间最长的科学纪录,之后人工环境中的长江江豚保种群体多次成功繁育,标志着我国在人工驯养环境下长江江豚的繁育取得重要突破。”于康震说。(记者 马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