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患者悲伤的家属时,杨昌城往往也在内心经历挣扎:“他们已经那么难过了,我要不要去和他们交流,提器官捐献这件事呢?所以,我们第一次和患者家属交流的时候,尽量都不去谈器官捐献这件事,避免让患者家属难过。器官捐献协调员在工作中,换位思考和人文关怀非常重要。”
“今年2月份,有一位患者已经脑死亡了,他是一位外地人在福建工作,家属遇到这种突发情况,也是孤立无援。我们器官捐献协调员前后一共6天时间,帮助他们联系当地的各个部门,为患者家属跑手续,协助他们处理工伤保险相关事宜,协助患者家属维权,为患者家属争取爱心人士的帮助。慢慢地,患者家属被打动了,觉得自己虽然遇到了这么大的打击,但是社会上还有这么多人在关心他们,支持他们挺过难过,作为患者家属也应该回报社会,让逝者的生命通过造福他人得以延续,于是主动找到我们,要求捐献患者器官。签字的时候,家属含泪签署器官捐献登记表,在场的红会工作人员及协调员也浸湿了双眸,场面非常感人。”杨昌城说。
51岁的刘丽伟是吉林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是2016年度全国9位优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之一。
自从当了协调员,她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不论在干什么,随叫随到。有一次半夜,刘丽伟正在发高烧,刚吃完退烧药出了一身汗,电话响起,有人愿意捐献器官,刘丽伟二话不说从被窝爬出来,赶往医院工作;有一年她与爱人回老家探亲,刚到不久,器官捐献电话响起,她匆忙道别打道回府。“干了这个工作之后,我家里说出门旅游,我从来不参加,不敢走,随时待命。”刘丽伟说。
据中国红十字会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统计,至7月初,我国已累计完成逝世后捐献1.8万余例,捐献器官5.1万余个,志愿登记48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