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全清洁能源供电纪录是如何实现的?

2018-06-29 20:11:1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能源电量占全部用电量的23.8%,实现了高占比发电。清洁能源除满足省内供电外,还实现外送2.71亿千瓦时。”青海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祁太元说,相比“绿电7日”,“绿电9日”在推动清洁能源健康、高效发展和最大化利用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推动新能源消纳最大化

“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青海之所以能连续长时间全清洁能源供电,首要归功于优良的电力能源结构。”青海省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主任张洪平说。

截至2018年5月底,青海电网总装机容量264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1191万千瓦,新能源装机1070万千瓦,分别占全省装机总容量的45.1%和40.5%。新能源作为省内第二大电源,装机容量已接近水电规模。

可是,风力、光照时有时无、忽大忽小,很难变成规律的“上班族”。所以,完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让“水、火、风、光”和谐共鸣,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

“能源清洁转型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技术管理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化系统工程。”祁太元介绍,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首先要协调各发电厂,确保电力电量平衡,还要调整电网运行方式,提前排查隐患,开展事故演练,加强线路及变电站内设备的巡视和维护工作等,确保全清洁能源供电万无一失。

为解决新能源高占比发电带来的调峰问题,“绿电9日”期间,通过机制、技术、交易手段的创新和应用,国家电网引入了调峰补偿机制和负荷参与调峰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和多能互补措施提升新能源管控水平,探索以市场化手段调动发电、配电和用电各方合力。

“我们引进了两个机制和两项技术。两个机制分别是火电调峰补偿机制和负荷中断调峰机制,前者解决全停火电机组的补偿问题,后者解决光电消纳最大化问题。”徐有蕊说,两项技术包括水风光多能互补调控技术和源网荷互动技术,简单地讲就是协调不同能源实现“最佳匹配”,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