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流通发展司2017年主持的《老字号发展报告(2015—2016年度)》显示:针对788家企业调查,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90299.78亿元,平均增长6%左右;实现利润7658.44亿元,平均增长20%左右。“在一些行业和地区,老字号的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可喜状态。”北京的伙伴们过得不错:“对北京各类老字号中的160家企业调查,2016年有近90%的企业都处于赢利状态,尤其在互联网应用、连锁化发展上有长足的进步。”
浙江的伙伴们,呈现冰火两重天:“2016年浙江省老字号营业额超亿元的企业34家,占总数的28.81%,但合计利润却占(老字号)总利润的94.36%。”也就是说,不到1/3的伙伴,赚了几乎95%的钱……
能成为老字号家族的一员,我们个个都穿越了历史风霜、经历了市场一次次检验;但我们没有“免检权”,还要继续接受时代、市场的检验。落败者,就要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老字号企业约有1万多家,涉及零售、餐饮、医药、食品、烟酒、丝绸、工艺美术和文物古玩等众多行业,以及书店、照相、美发、洗染、浴池等社区服务领域。”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这样描述我们。几十年来,众多伙伴经历了从家族企业到公私合营,再到国有企业的历程。在竞争的淘洗中,不少伙伴落败消失。在北京,开始有300多伙伴,“历经多年的市场竞争,一批老字号逐渐在市场上消失。至今,北京市还在经营的老字号仅剩200多家。”
那些消失的伙伴们,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制约,市场要求脱节;有的,是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失却店铺黄金地段;有的,是固守农耕时代经验,难以抵挡现代技术、市场经济的冲击;有的,是人才流失、难以为继;有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生生被“李鬼”击垮;有的,是盲目扩张延伸……为他们,我扼腕叹息。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科技在变、社会观念在变、消费者群体在变,如果我们的产品服务不变、品牌创意不变、营销方式不变,一定有被淘汰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