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某县的县委书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村支书能力弱化的情况较为普遍。年轻人外出务工,乡村“空心化”严重,再加上村干部待遇低,这都导致了村“两委”后备干部储备不足。现有的村支书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低,多数属于“维持型”。“客观来看,有的村确实是由驻村干部来维持运转的。”
石英认为,虽然驻村工作队改善了一些地区的贫困问题,但整体上看,部分驻村扶贫工作比较注重短期效应,“授人以鱼的多,授人以渔的少”。驻村工作队“大包大揽”,事实上形成了新形式的“输血式帮扶”,这不利于农村地区的长期发展。
打造“永不离开的工作队”
如何避免驻村工作队可能弱化村支书能力的问题,多位受访专家与基层党政干部、驻村干部提出了相关建议。
明确驻村工作队的权责,并及时制止明显的越权行为。陕西省安康市委常委、石泉县委书记李启全认为,驻村工作队要转变工作方式,突出“帮扶”,而不是“代管”。“驻村干部要摆正自身位置,做好‘六大员’,即当好农村实情的调查员,党委政府政策的宣传员,农村矛盾的调解员,为民谋利的办事员,民主政治建设的监督员和村级组织建设的督导员,突出‘引导、监督、协调、帮助’。”
强化村支书管理,对于不作为的村支书进行适当惩处,不能默许“甩手掌柜型”村支书的存在,必须要求村支书主动参与驻村工作队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
形成合力,驻村工作队应按照“扶贫先扶志,扶志要扶人”的思路,对村“两委”干部,特别是村支书进行重点培训和培养。争取培养出好的村“两委”班子、优秀的村支书,为村里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
“驻村干部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锻炼村支书,通过传帮带提高村支书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石英说,“这就要求村里的各项工作均由驻村队员和村支书共同决策、共同承担。”
石英表示,驻村工作队制定发展方针时,村支书应全程参与,并根据村实际情况提出意见,这样才能调动、发挥村支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驻村工作队还应当通过强化“事前帮、事中带、事后促”的工作方式,帮助村支书顺利走完各项工作的全流程,使村支书逐步建立起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乡村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记者 薛天 陈刚 叶婧 陈毓珊 邹明仲 董璐 刊于《瞭望》201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