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新“三下乡”推进乡村振兴

2018-05-26 16:26:05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就地务工,村民回流。

走进周屋村,蔬菜大棚和“家庭车间”一片忙碌。除了2000多亩蔬菜基地用工外,周屋村还利用集体土地建起了电子、食品加工等“家庭车间”。全村在外务工的村民由过去4000多人减少到300多人,去年全村户均收入达到5万多元。在婺源县江湾景区和篁岭景区,企业开发景区和农业产业,村民则参与景区配套服务工作及旅游相关产业经营,实现就地宜居宜业。婺源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王晖介绍,婺源县全域旅游的发展,使得全县37万人口中的11万人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乡村资源的产业潜力和承载力得到显现。

——打破身份,能人新路。

下乡创客中还有部分原来身处事业单位的“体制内”人员。在横峰县和婺源县,两位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王寒、曹锦钟,一个“业余兼职”、一个辞去公职回到家乡投入乡村产业开发,成为农民信任支持的致富带头人。

从横峰县王家村走出去的王寒,以江西好客王家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身份谋划王家的乡村产业经营。如今王家这个小小的百人村庄,已经由传统的乡村变成拥有蔬菜种植、乡村游和户外拓展基地等项目,年经营收入超过百万元的新型村庄。“乡村建设和产业振兴,给了我发挥更多才能的平台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王寒说。

——聚人兴业,仍期政策。

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吸引创客下乡仍需政策体系支撑。大余县新城镇党委书记李星发说,政府要为下乡创客搭建平台,形成土地、财税、创业服务等专门的政策支持体系。横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必良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职人员遴选,以及事业单位招考等多途径为乡村引进人才。针对乡村发展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也需进行规划实施。王寒提出,在最终决定放弃“体制内”身份之前,能否像鼓励科技人员创业一样,给像我这样的创客下乡保留一定时限的事业身份?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