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取得积极进展 为美丽中国筑牢屏障

2018-05-16 08:41:3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近一年来,检察机关办理了一批时间长、案情复杂、牵涉利益众多的生态环境领域案件,让许多长期受损害的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得以保护。

2017年4月14日,浙江杭州余杭区百丈溪一片浑黄, 水体污染绵延3公里。公安民警和环保执法人员联合勘查发现,溪边不远处有一个隐蔽的非法处置危险废物加工点。

犯罪嫌疑人洪某很快被浙江杭州余杭区检察机关批捕。检察机关还发现,洪某只是整个污染环境案件的最后一环,污染环境行为还包括生产、运输、收购、储存、处置危险废物等环节,案件涉及多名犯罪嫌疑人和多家企业向洪某提供危险废物。

由此,一起跨浙江、江苏、安徽三地,侵权责任主体达20个,生态损害修复费用超百万元的污染环境案浮出水面。杭州余杭区检察院成立专门办案组,从严从快批捕污染环境的涉案人员,主动引导侦查机关对多名犯罪嫌疑人开展侦查取证,全面审查补充完善公益诉讼案件证据链。今年4月,这起污染环境犯罪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顺利地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实践中,检察机关探索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难题。”最高检民事行政检察厅厅长胡卫列表示,检察机关不断完善升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平台,建立执法信息共享机制、执法线索双向移送机制、联席会议机制等,在线索移送、调查取证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协作配合机制。同时,将大数据信息平台、无人机取证等先进技术运用到办案实践中,不断提高线索发现和调查取证的能力,并且充分借助专业力量,探索从高校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中选聘专家成立公益诉讼专家库,对调查取证、损害鉴定提供专业支持。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