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4年获得世界第一张亚分子级分辨率的水分子图像后,中国科学家再次取得突破,将分辨率推向了氢原子极限,首次“看到”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分辨图像——这是水合离子概念提出100多年来,人类第一次在实空间直接“看到”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
今天(1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项成果。该工作由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课题组、徐莉梅课题组、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王恩哥课题组合作完成,相关成果已于今天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发表。
《科学》(Science)杂志在创刊125周年之际,曾公布本世纪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其中就包括:水的结构如何。2015年,《德国应用化学》也将水的相关问题列入未来24个关键化学问题。
水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同样非常复杂。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江颖说,由于水是强极性分子,它作为溶剂能使很多盐发生溶解,而且能与溶解的离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团簇,此过程称为离子水合——这种过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且在众多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盐的溶解、电化学反应、生命体内的离子转移、大气污染、海水淡化、腐蚀等。
事实上,离子水合物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早在19世纪末,人们就意识到离子水合的存在并开始了系统的研究,然而,尽管经过了100多年的努力,离子的水合壳层数、各个水合层中水分子的数目和构型、水合离子对水氢键结构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至今仍没有定论。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单原子、单分子尺度的表征和调控手段,以及精准可靠的计算模拟方法。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北京大学教授江颖与同事、学生一起合作,发展了原子水平上的高分辨扫描探针技术和针对轻元素体系的全量子化计算方法,在水/冰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通过实验和理论的深度融合,刷新了人们对水和其他氢键体系的认知。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设计出一种“离子风”无人机,没有旋桨或涡轮叶片,无需化石能源或太阳能驱动。 “离子风”是电流通过薄、厚两个电极时产生的空气推力,此前这种电空气动力学设计只能让小物体在空中短暂悬浮
新华社合肥1月8日电(记者刘美子)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教授研究团队与合作单位完成的“均相离子膜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