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保有量上升公共交通发展缓慢路网结构不合理个别司机不良驾驶
银川成一季度首堵城市曝“城市病”旧疾
近日,高德地图联合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等单位发布《2018Q1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主要城市拥堵趋势持续下降,一季度近六成城市拥堵同比持平或下降,仅有18%的城市通勤高峰受拥堵影响,众多传统堵城跌出堵城排行榜前十,本季首堵为三线城市银川。
报告显示,最新首堵银川高峰拥堵延时指数为1.966,平均车速每小时21.4公里。造成银川拥堵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银川1月初连续降雪导致月初拥堵程度较高且春节前后拥堵降幅小;二是银川近66%的出行集中在鼓楼区域,过度的出行集中加重了银川的拥堵。根据报告可以看出,晚上6时是银川市一天中最拥堵的时刻;金凤区则是银川市最拥堵的区域,早晚高峰路上花费的时间基本是通畅状态下的2倍。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银川成为首堵之城?《法制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道路施工加剧拥堵
每天早晨,家住银川市兴庆区丽水家园的马先生为出行都要费一些思量,他每日出行的主干道友爱街近期正在施工,占据了两个车道。不仅是门口的街道,他每天送孩子的必经之路宝湖路,近期也在施工,以至于他不得不改变出行路线。
为每天出行犯愁的还有家住金凤区湖畔家园的常先生。前段时间,湖畔家园小区南门主要出口长城路修路,小区西面的满城路修了近1年还未竣工,车流量全部压在了黄河路,遇到上下班高峰期,离小区最近的一个红绿灯路口很容易车如龟行,经常排起长龙,三四个灯时都通过不了。再加上,一些驾驶员为了赶时间,随意变道加塞,更加重了道路拥堵。
更让银川市民揪心的是,就在“五一”期间,银川市再次发布出行提示,称近期有25条道路要施工,希望市民在出行时作好出行规划,避开拥堵路段。道路封闭半封闭施工的原因是进行供热管道敷设。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提示标出了封闭的截止日期,大部分工程标注的时间是5月30日。这一举措既是政府的承诺,也可杜绝施工单位无限期延期施工,给市民吃了一剂定心丸。据有关部门统计,从去年至今,银川市开工建设和未竣工的道路有35条之多,这些道路的施工,加剧了城市其他主要交通要道的拥堵。
公共交通供给不足
据统计,银川市机动车保有量正在快速增长。截至去年年底,银川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80万辆,并以每年17.11%的增速迅猛增长,而新增公共交通设施寥寥无几,与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不少银川市民认为,这种不均衡的交通发展状况,是造成交通拥堵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汽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交通供给越来越难以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为此,银川市于2016年年底启动编制了《规划》。目前,该《规划》即将开展第三阶段的论证工作。银川将通过调整道路断面、增加中央隔离、实施信号绿波联控等方式,提高道路快速通行的综合能力。
研究人员对银川早间高峰期和晚间高峰期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发现,银川快速通道的行程车速与同类城市基本持平,明显高于一线城市快速路的车速,整体上基本可以满足小汽车快速通道的功能。此外,银川市个别节点存在经常性拥堵现象,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期出现道路经常性堵点的情况非常明显。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路网结构、路口渠化、交通组织不合理。
参与《规划》编制的银川市规划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理想的交通模式是区域间靠高铁通联,区块间靠城轨、中运量公交车实现交通出行,区块内通过高品质的慢行交通网络实现舒适的短距离出行,小汽车交通应适当发展。从城市发展的时间维度来看,应选取适合银川当下且适度超前的交通系统,在保障人居环境和城市生态的前提下优化城市道路网络,适应逐渐增长的交通需求。对于超出部分采用需求管理的方式加以抑制,引导其转向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营造公共交通、机动车、慢行和谐发展的交通系统。
此外,个别驾驶员随意变道、前后车距过小、开车接打电话等不良驾驶习惯也给脆弱的交通带来巨大压力。记者多次发现,很多驾驶员在等红灯时使用手机,起步反应速度会比其他驾驶员慢很多,有的甚至在绿灯亮后很久才起步,造成后方车辆积压,严重影响了路口通行效率。另外,还有驾驶员随意变道、强行并线,一旦后方车辆跟车太近将被迫减速。这一细微动作会像病毒一般,在后方车流中蔓延,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大面积拥堵。
建智慧交通系统治堵
面对银川的“大城市病”,银川市相关部门也开出了药方——《银川市2018年“疏堵提畅”工程实施方案》已研究通过。根据实施方案,今年银川市将分别建设智能信号控制系统、静态交通管理系统,并升级改造交通诱导系统,逐渐提升市民的交通智能化体验。在具体措施方面,银川将适当调整迁移原有信号机,升级改造部分智能信号机,新增路口视频流量检测设备,改造停车场设备,并借助手机客户端实时发布交通信息,让市民随时掌握出行指南和停车场信息,以选择最优的出行、停车方案。
同时,银川市还将采取封闭开口间距过小路口、建设公交专用道及公交港湾、清理占道经营性马路市场、建设行人立体过街设施、增加停车位、改造“断头路”“瓶颈路”等措施,全方位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申东)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题:治理“大城市病”,北京今年要出哪些招? 新华社记者涂铭、乌梦达、鲁畅 地区生产总值超3万亿元,站上新台阶;空气质量、水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全国各地环境形势向好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水环境质量依然没有明显好转,甚至恶化反弹。为此,生态环境部公开点名达标滞后的省(市、区),同时,山西吕梁、辽宁锦州、湖北荆门等40个城市的名单也被公开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