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王达这样的“专家”养成记,在首博展厅一线工作者身上不算特例。“我们不会像大家看到的那样,每天就只是站在那里,如果真是那样,生命太浪费了。我们不少同事都会去钻研文物,不说别的,最起码当有公众问到我们时,我们能给大家一个准确、专业的答案。”
与王达一样,首都博物馆宣教部讲解组的宋姗姗也是一干就是十来年。与展厅的工作一样,讲解工作也是日复一日不断重复。在公众眼里,讲解员就是“一幅画、一个文物要讲成百上千遍”。
当记者问询“是不是早都崩溃了?”时,宋姗姗却很淡然。在她看来,这就是她的本职工作,而且充满乐趣。“虽然我讲的文物是同一件,但我们的观众每次都不同。针对不同观众,我的讲解也会在内容、难易上不同。这样看,我每次的讲解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从2005年开馆至今,首都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早已超过千万人次。每天面对不同公众,王达要做的是维护好展区问询、秩序、环境、公众服务,宋姗姗则忙活在与公众的互动体验项目上。就在记者前去采访时,她正忙着接待一个学生团的集体参观,“现在是学生团参观旺季,我们基本每天都有接待。给孩子们讲这些文物背后的知识和故事,我很开心。”公众的人文艺术素养提升,要从青年一代抓起,这一点,王达和宋姗姗都认同。
从无意识到有准备 公众变了博物馆也得变
作为开放区的主管,王达每天都要与同事负责好展区周围的所有公众服务。在他的印象里,这些年观众看展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前很多人都是无目的,多数时候走马观花看一圈就走了。现在,很多人在来看展之前已经做好功课,他们带着问题,带着目的甚至专业知识来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