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农业集团专注于玉米种子研发,该公司董事局主席魏巍告诉记者,魏巍农业集团在吉林西部销售较好的“远科105”玉米种子的亲本曾在生产基地被盗,“种子价格中一半左右是研发费用,非法公司盗取复制的产品价格更便宜,也冲击了市场,影响了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此外,“劣种子不假”现象时有发生,迷惑农民。湖南省供销社多名工作人员表示,有正规厂家将一些品种差一点的种子装入畅销品种的包装袋,披上合法外衣,违法隐蔽性强。
多因素影响执法监管
记者调研了解到,面对假冒伪劣种子市场仍存在的乱象,作为直接监管主体的基层种子管理和执法部门尚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工作经费匮乏,必要的执法装备和检测设备缺失等情况,难以适应种子市场监管新形势和新任务。
福建省南平市种子管理站站长王辉说,在许多县,种子管理部门就只有一两个监管人员,有的一个人要面对好几万亩耕地,十多个种子市场,“除日常监管外还有很多其他任务,根本忙不过来”。“南平是福建农业大市,也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财政较为困难,种子管理工作经费预算不足,管理运行经费缺乏。”王辉说。
业内人士表示,种子监管任务较重的地区多是农业大县,普遍为经济弱县、财政穷县,财政投入十分有限。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吉林省榆树市种子监管任务繁重,该市农业执法监察大队队长孙程举说,榆树市每年工作经费需要100万元左右,其中财政拨款30万元,“罚没款约能补上20万元,还有一半的经费缺口,随着市场越来越规范,罚款势必减少,缺口会越来越大”。
基层种子管理和执法部门普遍靠“肉眼”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缺少必要的检测设备。福建省一家种业公司生产的种子曾被农业部抽查,发现24个位点中有5个位点的检测结果和备案不符,被判定为销售假种子。“在这个案子中,种子的外观和原来备案的种子是一样的,但种子可能是改变了父本,造成某些位点和备案的不同,这样的话只有农业部用DNA检测手段才能发现,但基层并不掌握这样的技术手段。”福建省南平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队长李学明说。
春耕时节,《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各地持续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假冒伪劣种子已从在店面销售的“阵地战”变为“游击战”,不法经营者直接进村入户销售,农村点多面广导致打击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