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小岗大包干”是如何被新华社记者发现的

2018-04-13 15:26:0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1979年秋收以后,我到凤阳县,看到这个县自去年9月下旬以后,近3个月未下一场雨,土地龟裂,严重的干旱,为秋种小麦带来很大困难。但是,由于实行了“大包干(到组)”,社员群众开动一切抽水机械,男女老少还挑水造墒,结果大旱年头比正常年景还多种小麦6万亩。

这些小麦下种以后,在“大包干”后,冬管春锄,施肥除虫,搞得怎样?夏粮收成好吗?这些问题都惦在我心里。到6月中下旬,我和王礼贶两位农村记者,再次走访了这个“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而闻名全国的“讨饭县”。在普遍实行“大包干”(到组)的武店区,我们到了6个公社,社社增产,粮食总产几乎都比没有实行“大包干”历史上粮食总产量最高的1977年翻了一番。在一个个打麦场,我们看到农民堆满笑容,在完成国家征购、超购任务和集体提留后,把一口袋一口袋小麦扛回家里。

在场院、在农户家里,我们一遍遍询问“怎么夺得小麦丰收的?”农民们说:“‘大包干’后,完成征购、提留,都是自己的,多收一斤是一斤,干活有劲。”“抗旱种麦,是拼了老命;田间管理,是拼了老力;买肥施肥,是拼了老底(家底)。”还有一位老农蹲在麦场上对我们说,“过去给小麦追施化肥,是乱施乱撒,现在是点穴施肥;过去锄草是‘剃刀刮胡子’,图表面光溜,现在是‘镊子拔猪毛’,连根拔掉。”

看到这些场景,听到这些生动语言,我们手不停笔地记着,并连夜在招待所写成报道。

总社播发这篇题为《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凤阳县大旱之年夺得丰收》的报道之后,《人民日报》6月29日头版头条刊登,另有多家报纸采用,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

我们始料未及的是,这篇报道引发了新华社及其他媒体一波波关于“凤阳大包干”的报道潮,一波波报道潮又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到凤阳县学习“大包干”的参观潮。

关键词:小岗村大包干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