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记者采访中偶遇前来拜谒利玛窦墓的西泰。在墓碑前,西泰经专家指导,找到了一行碑文:“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人……”他激动地拿出学生证请记者帮他和墓碑拍了一张合影。
跨越四百多年,来自意大利的西泰和来自法国的西泰以这种颇有创意的方式在中国“会面”。
由于对中国历史感兴趣,这位法国小伙子知道了利玛窦,因为对利玛窦的崇拜,他把利玛窦生前的尊号“西泰”二字作为自己的中文名,并在清华大学登记入学。他没有想到,利玛窦的墓碑竟然在北京,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块墓地被中国政府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市委党校法学研究部李秀梅副教授1993年开始在党校工作,对于自己任职单位院内有这样一处文物,她深感自豪,并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墓地的历史。对于这些墓碑和墓碑主人的故事,李秀梅如数家珍,经常给前来探访的游客担任志愿讲解员。
李秀梅说,这里每天都有人过来参观、纪念,有人来找利玛窦,有人看了热播电视剧来找汤若望,还有人因为参观了圆明园后来找郎世宁。
四月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片春意盎然。湖畔小路南侧的斯诺墓前,整齐摆放着几束鲜花,最外面的那束尤为新鲜。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说,这是中安宾馆的全体党员来给斯诺先生扫墓留下的,中安宾馆的原址是斯诺夫妇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时的居住地。
3月30日,一场中小学生为革命先烈站岗的活动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事实上,除了革命先烈,这里还长眠着许多具有中国国籍或长期在中国工作的一些外国友人,他们中有的人在战争年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生奉献于中国卫生事业的马海德就是其中一员。
马海德的儿子、马海德基金会理事长周幼马先生已经是75岁高龄,他告诉记者,父亲1988年在中国病逝后,根据他本人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革命圣地延安的延河里,一部分由国外亲属带回美国家乡纽约州布法罗市的家族墓地,还有一部分骨灰安置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直到今天,每年清明节,马海德的亲友、他曾经的病人以及一些外国友人都会到八宝山给他扫墓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