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石倩颖 王梦思) “二胎不是你想生,想生就能生。”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在《关于完善生育保障制度推动解决青年职工生育后顾之忧》的提案中指出,全国总工会2017年调查显示,尽管职工普遍拥护全面二孩政策,但高达66%的职工并不愿意生育二孩,七成女性担心二孩影响职业发展。
李守镇分析,“冷遇”背后是因为生育特别是二胎生育面临着不少“后顾之忧”。“养育成本高、经济压力大”是第一个“拦路虎”,57.8%的职工认为“经济负担太重”,教育投入、家政服务、奶粉、纸尿裤开销等费用的不断上升,让一些家庭仅养育一个孩子就已成为“月光”、“月负”一族。另外还有“托幼托管难,照料负担重”问题。“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托幼机构特别是3岁以下托儿所严重缺乏问题日益凸显,如果没有上一辈老人的支持和帮助,职工很难有生育二孩的底气和决心。”李守镇说。
除此之外,李守镇强调,性别歧视的加剧带来的女职工就业困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生育政策调整后,用人单位承担的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成本和替代用工成本日益增大,女性因生育在求职、返岗和职业发展中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进一步加剧。相关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71.4%的受访者认为,生育二孩会对职业女性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出生率下降了0.52%。从孩次结构看,二孩出生占比进一步提高,达到51%。李守镇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要推动全面二孩政策的顺利实施,必须打消大众生育的后顾之忧,这就需要有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保驾护航。因此,他提出强化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务配套政策、完善生育保险和家庭福利政策、大力促进生育成本社会化等四方面建议。
一是强化女性就业保障制度,高度重视包括“二胎歧视”在内的女性就业歧视现象。李守镇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女职工因生育而造成就业、晋升等方面的损害。他也建议社会各界特别是用人单位树立“从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的战略思维,通过为孕期、哺乳期女职工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活动,给予心理压力疏解和正确引导等方式,助其更好地回归职场。
二是健全公共服务配套政策,包括教育资源供给的强化,婴幼儿看病难问题的解决和家政服务业扩容提质、公共场所母婴室配备等。李守镇指出,我国对学前教育的开支占GDP的比重低于0.1%,仅为美国和巴西的10%,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生数不到0.5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0.85—1.3名。所以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做好婴幼儿教育资源规划,支持职工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创办托儿所、幼儿园,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加强产科、儿科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增加产科、儿科医护人员的收入,提高岗位吸引力,并注重优质医疗资源在各地区、各社区之间的合理分配,切实解决婴幼儿看病难问题。
三是完善生育保险和家庭福利政策,鼓励生育二胎,保障幼儿健康成长。李守镇建议,一方面应将现在128天的二胎产假延长到6—9个月。另一方面,针对孩子不满3岁的家庭,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在家办公、网上办公等措施,帮助职工找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最后,通过提高生育期间的生活津贴、生育补贴,提供适量的生育奖励金和养育补助金等政策扶持,为二孩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四是大力促进生育成本社会化。李镇守建议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对雇佣女性较多的用人单位给予税收减免、补贴等优惠政策,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缓解职工生育和劳动关系的冲突。探索增设父母育儿假等举措,增加男性在育儿中的参与度,平衡男女两性生育成本。扎实推进人口国情教育,建设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新型人口文化,改变人们“男性是劳动力、女性是潜在生育者”的传统认知,营造“愿意生二孩”的社会文化氛围。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1日电(记者李云平)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根据自治区最新出台的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调整缴费基数政策,今年预计可减轻企业负担60亿元以上,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