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户习惯上,老百姓对人机交互还停留在触控方式为主,不习惯与机器人直接说话交流。还有一些人不信任机器,只选择求助于人,这说明社会要完全接受新技术还需时间。”国家喜说。
在宏观上,阎威武指出,医疗AI的发展面临如下几个障碍:一是行业认可,医生对AI持观望态度,这项新技术尚未完全取得医学界信任;二是数据资源,政策上还没有完全开放,对居民健康数据的隐私、权属等问题有待明确;三是法律伦理,AI既不是传统医疗设备,也不是人类,对它如何进行技术认证?医疗事故责任怎么认定?这都值得讨论,毕竟AI辅助的准确率尚未达到100%。
“最重要的,是对医疗AI的解释问题。”阎威武说,“医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诊断病症有一套传统逻辑,但AI正在挑战这种逻辑。尽管它能达到乃至超越医生诊断的准确性,但它基于大数据的诊断原理和医生运用医学知识做诊断是不一样的,对这种不同于既往医学规律的新技术的可解释性,影响着医学界对AI的接受度。”
尽管离普及尚有距离,但许多业内人士对医疗AI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综合来看,中国在医疗AI上的水平仅次于美国,发展非常快,在很多AI竞赛中成绩突出,我们是国际领先的。”阎威武说,工信部此前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培育的8类智能产品中,就有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行动计划的推出,给定了时间表,给出了发展路径,具体的要求都提出来了,我认为在这个领域很快会实现产业化。”
“有些人对AI的安全性心存忧虑。站在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我觉得面对一项新技术,不能一开始就抗拒它,而要先去了解它,如果验证是好的,就应该主动去拥抱。”黄东胜说,“通过医生和技术人员不断合作,我认为医疗AI会越学越聪明,未来能向人们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本报记者 邱超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