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行文字,就是来自腾讯的医学影像AI系统“腾讯觅影”给出的癌症风险提示。“它用起来非常方便,就像医生的第三只眼睛。”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徐国良介绍,“有个医生给患者查食管内镜,看着没问题,就让患者走了,后来AI提示患者的食管有异常,医生叫人回来一复查,还真是早癌。”
具备学习能力,正在解决医疗行业难题
培养一名主治医师,需要十几年时间,培养一个熟练的导医也至少需要一年。AI到底凭什么本事,能在这样一个行业站住脚?
“智能导诊机器人和几年前遍布公共场所的电子查询机不一样,它们具备学习能力。”国家喜说,遇到答不上来的问题,电子查询机可能一直“卡壳”,但智能机器人通过积累、更新数据,能够不断解答人们提出的新问题。
这种汇集并运用经验的能力,正在解决一些医疗行业的难题。
第一是高效填补医院中巨大、复杂的信息服务需要。
解放军总医院日门诊量约1.8万人,其中70%为外地患者。许多人来这看病,先就诊还是先挂号?看病科室各自在哪?住院、手术在哪栋楼?“每碰见一个‘白大褂’,患者就上前询问,但指路并非医生的主业,他们也不是每次都知道答案,所以长期以来,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要得不到很好满足。”国家喜说。
以前医院的解决办法,是建立导医团队。2014年,解放军总医院在门诊楼招了14个专职导医,又外聘了17个小时工,却依然无法满足巨大的咨询量。“智能导诊机器人上线后,很好补充了信息需求和供给不平衡的问题。”国家喜说,“它们反应快、不厌其烦,连‘川普’‘广普’等口音浓重的普通话都懂,这正契合实际,可以更好地帮助外地患者。”
第二是减少医生检查中的误诊、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