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近观土耳其“汉语热”:从口口相传到心心相惜

2017-12-21 12:16:20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央广网安卡拉12月20日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带一路”报道组记者 赵净)“你有男朋友了吗?”在中国,如果有人这样问,通常都是亲友在关心你的婚姻大事,而在亚洲大陆最西端的土耳其,也有一群年轻人在用中文说这句话,她们就是安卡拉大学汉学系的学生。

  安卡拉大学汉学系课堂 央广网赵净 摄

  19日上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带一路”报道组成员一走进汉学系教室,就有一群男孩女孩围过来提问。“你从哪里来?”“你有男朋友了吗?”“你叫什么名字?”是他们最爱问的问题。

  课堂上学生在书写汉字 央广网 赵净 摄

  “我是因为喜欢中国的电影才学中文的,喜欢成龙。”“还有美食!”用中文和记者交流的男生和女生有着好听的中国名字“俊生、亲亲”。俊生的中文需要亲亲稍加解释,但他一直坚持用汉语沟通:“你对土耳其了解吗?除了饺子和面条,中国还有什么好吃的?”

  Okay教授展示自己编纂的中土双语词典 央广网赵净 摄

  在安卡拉大学汉学系,浓厚的学习氛围离不开系主任Bulent Okay教授几十年的努力。1971年中国和土耳其建交,Okay教授也是在那一年进入该校汉学系学习,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小时候,我邻居家就有来自中国的工艺品,我觉得很奇妙,就迷上了中国文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有更多机会去中国交流了,今年就去了四次。”

  《我想象中的中国》比赛作品展示册 央广网记者 赵净 摄

  在教学工作之外,Okay教授也积极举办活动促进土耳其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教授本人擅长中国山水画,从绘画艺术出发,他组织了两次“我想象中的中国”的绘画比赛,数百位土耳其中学生用“龙、灯笼、航天飞机、长城”等意象描绘出自己脑海里的中国图景。

  喜欢中国哲学的女教师宫扎告诉记者:“每个学生感兴趣的点不一样,有的喜欢文学,有的是历史,这也是我教汉语的乐趣所在,从不同的兴趣出发,让学生们多说多练。”

  土耳其学生付康表演咏春拳 央广网 赵净 摄

  体验汉语的乐趣,这一感受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土耳其年轻人的学习初衷。19日下午,报道组一行来到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的孔子学院,学生付康正在和老师交流他的咏春拳招式。“我喜欢中国的武术,练武术让我感觉身体里面有种力量。”付康告诉记者。

  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由厦门大学和中东技术大学共建。中文教学已被纳入学校选修课体系,课程分平日班以及周末班,累计教学人数已有两千人。院长杜云告诉记者:“土耳其人对中国的兴趣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这几年的感受是,在学习动机上,学生们已经从对中国文化的爱好升级到希望了解中国各类学科、中国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展现出了更多深层的需求。

  孔子学院杜云院长介绍办学情况 央广网记者赵净 摄

  在孔子学院,除了学汉语,太极、剪纸,书法等体验课都被纳入其中。杜院长笑称“我们的老师是全能的”。除了丰富的课程,孔子学院还与土耳其总理府展开汉语学习交流以及举办“共度端午节”等精品文化活动,邀请土耳其各院校、中小学汉语爱好者,以及中资企业代表进行中土文化交流。

  孔子学院张国辉老师向记者展示自己朋友圈里的照片:“有一位六十几岁的土耳其老先生,每周末都坚持来上课,把学习的单词记在一个小本本上,特别认真。”

  孔子学院学生谈学习感受 央广网 赵净 摄

  认真二字,或许道出了学生和老师间信任的关键。在安卡拉,汉语逐渐从一种交流的工具成为两国人民心与心贴近的通道。在言语的流转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口口相传变得心心相惜。

  学生付康:“我特别喜欢杜校长、张老师、夏老师,我们是好朋友,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去中国看看。”

土耳其大学生俊生、亲亲和记者交流

关键词:土耳其汉语热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