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被需要 很幸福——陈海珠夫妇义务办学十八年

2017-12-19 08:21:20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坚守——

  “开了头,就会有更多人跟上来”

学校的开创者之一、办公室主任张韦告诉记者,教学楼刚建成的时候,水泥地面质量不达标。陈海珠就带领20个老师,自己动手平整地面、抹腻子、刷地漆,足足忙活了一个暑假。“三栋教学楼和食堂的水泥地面都是我们自己干的,陈女士也因此落下了气喘病……”说着,张韦流下了眼泪。

陈海珠喜欢爬山,祖国的大好河山她都爬了个遍。“做公益也和爬山一样,只要你首先做出来了,就会有更多人跟上来。我只是开了个头。”如今,每年至少有300名志愿者来学校支教,其中有许多都来自国外。

爱心收获爱心。走进学校,无论是经过操场、餐厅还是教室,每一个孩子都会跟你挥手打招呼。陈海珠说,学生们每个月都会轮流去养老院做服务,今年感恩节,学校还组织了义卖,筹集的钱为附近村子的老人们买了15个坐便器。

采访的时候,记者还遇到了加拿大籍华人文现权、陆季芬夫妇,他们退休后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便来到了这里。虽然刚认识一天,陈海珠已经为文先生夫妇“不客气”地排了时间表,“来了太客气,他们反倒以后就不愿意来了。文先生做室内设计的,可以帮学校做设计,陆女士带了好多织围巾的毛线,相信这个冬天大家肯定能更温暖啦。”

  感恩——

  “这里圆了我的中国梦”

圣诞节就在眼前,陈海珠准备回家了。这几年,好几个暑假,学校不是搞装修,就是有志愿者来支教,她都没有回过美国。

丈夫陈国鋻是一名医生,十几年来,他对陈海珠全力支持,眼科诊所的收入全交由她打理。子女们每个月一发薪水,也都会寄给她,有的几千块,有的1000块。

“他们很好,每个月都会拿出薪水的10%做慈善。”陈海珠说,“有一个孩子,10年前,他每个月只给我们一块。现在20多岁了,已经可以一个月给好几百了。献爱心,不是等你有钱了才去做,钱多钱少都是爱心。”

18年的奔波,对家人难免有所亏欠。“兄弟姐妹7个人,我排行老大,但父母全靠弟妹们照顾。”陈海珠流下泪来,“感恩父母的教育,他们总是说,‘天空这么大,想飞多高都可以’……”

今年,陈海珠有一个特殊的礼物要带给家人——厚厚的两大本相册。今年是他们夫妇结婚45周年,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送给他们一张自己家庭的合影,并写下许多温暖的话,“相册带回家,就像带回了一群亲友,上面有我在这里的故事。我很感恩碰上了这么美的地方,这里圆了我的一个梦,也是我的中国梦。”

本报记者 周亚军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