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聪(左一)在指导学生实习操作。 (资料图片)
虽然结束援疆任务已经半年多了,但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福建省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教师蔡伟聪仍时常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新疆学生,想起自己3年多忙碌而又充实的援疆生活。前不久,他还专门抽空回到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指导专业教学,看望各族教师和孩子们。“两次援疆行,一生新疆情。”蔡伟聪动情地说,“我已经与这片壮美、神奇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新疆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福建厦门与新疆吉木萨尔相距约5000公里,2014年3月份,蔡伟聪告别家人,从东南沿海来到西北边陲,开展对口支教工作。迥异的环境,让初到新疆的他吃了不少苦头:嘴唇干裂、鼻孔流血、喉咙沙哑……然而,困难并没有让蔡伟聪退缩,他暗下决心:绝不在新疆虚度一天。
蔡伟聪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吉木萨尔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汽车维修专业。他很快进入角色,着手制定了《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让方案更具针对性,蔡伟聪先后走访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化工学校,考察众多汽车维修企业。“堪称昌吉州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范本。”对蔡伟聪起草的方案,当地职业教育院校负责人如此评价。
紧接着,蔡伟聪根据学校教学特点和学生状况,为汽车维修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并配备了200多套考试题库、70套实训指导书和考核项目,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应知应会考核”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流程。
专业开设之初,蔡伟聪发现“一些学生不爱上枯燥的理论课,在课堂上经常打瞌睡”。他一边工作一边思考,不断完善教学思路,决心着手改革45分钟课堂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为一体。
在学校的支持下,蔡伟聪主持建设了总面积800多平方米的汽车发动机实训车间、底盘实训车间、电气设备实训车间、综合维修实训车间和电工电子实训车间,车间配备了多媒体投影、计算机、实际操作设备和工具。
在主持建设车间的同时,蔡伟聪又加班加点编写了一套“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案,明确车间实训守则、实训指导教师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他提出,每堂课授课教师要有20分钟至30分钟的多媒体教学,然后再分组实际操作。
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能够即刻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学校党支部书记罗娟告诉记者,“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为一体,现在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大教学特色,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2015年夏天,当蔡伟聪一年半的援疆任务结束时,吉木萨尔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已经初具规模。然而,看着依依不舍的孩子们,年过半百的蔡伟聪心底涌出一股暖流,他不顾家人反对,向组织申请继续留任。“还要再巩固专业师资基础,帮助更多的孩子学好本领、实现就业。”蔡伟聪说。
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是蔡伟聪在两次援疆期间始终倾力推动的工作。他建议学校实行“结对培养”制度,将有潜力的年轻老师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对他们实行每周“三个一”培训,即每周为受训教师开展一次教学观摩、安排一个规范实际操作项目、作一次考核检查。
“认真敬业的作风、科学求实的态度、永不放弃的精神……”在青年教师王波的印象中,蔡伟聪老师注重言传身教,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启发,“打开了自己业务上升的通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吉木萨尔县中职技校首届汽修专业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虽然开设专业仅3年,但该校汽修专业的职教水平在昌吉州乃至全自治区都处在前列。去年4月份,在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蔡伟聪带领汽车维修专业3名老师和10名学生参赛,获奖率高达90%。在汽车定期维护和车辆四轮定位团体赛中荣获一等奖,获得代表新疆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资格。
了解到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困难,蔡伟聪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办了“民族学生勤工俭学创业店”,不仅为贫困学生勤工俭学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激发了全校各族学生学习汽车维修技能的热情,让学生们可以学以致用。
“我们课余时间在创业店工作,挣到了生活费,有时还能补贴家里。”提起蔡老师,学生夏依丁·叶提艾姆眼含泪水:“蔡老师付出了很多,他就像亲爸爸一样,总是为我们着想,帮我们排忧解难。特别是他认真负责的态度,令我们受益终身。”
爱心传万里,真情洒天山。今年初,蔡伟聪回到了厦门,3年的援疆时光成了他永远珍藏的记忆。回首在新疆工作、生活的日子,蔡伟聪感慨地说,“永远忘不了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家长们淳朴的笑脸。最令人激动也是最开心的,就是帮助许多孩子实现了梦想”。(经济日报记者 乔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