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11月1日消息(记者凌姝 荆州台记者佘国俊)作为全国最大的出土竹木器漆和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基地——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新科研大楼已正式投入使用。该科研大楼占地面积9300平米,装配有价值4000多万元的国内最先进的实验专用设备,在这里,60多人的文保专家团队正用双手复原出2000年前“东方雅典”的文明烙印,用匠心化腐朽为神奇,让湮没于岁月的辉煌在当代重生。
10月31号,一批来自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亟待修复的漆木器被运抵荆州文保中心,接下来的几年时间,这批文物将在荆州得以“复活”。除了浙江的这批文物,11月 份,还有来自安徽、湖南、北京、新疆等地的1000多件木漆器文物将被陆续运到荆州进行修复。
走进荆州文保中心新科研大楼的漆木器修复室,年过六旬的文保专家杜道子正屏住呼吸,用尖细的毛笔蘸上朱漆,在一个大号耳杯上描画红色的线条,长长细细的曲线 ,一气呵成。杜道子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式漆器修复技艺”这一绝活的传承人,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300多年前的大型宫廷漆木乐器“虎座鸟架鼓”就是杜道子参与修复的。在他的工作台和旁边的架子上,到处放着动辄一两千年的漆木器,对其中任何一件的修复,都要花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
“修复的文物基本上都是孤品,目前在修复的就是河南省考古所送来的信阳出土的高脚杯,和这件文物类似的还没有发现,现在存世的只有这三件,修复的工 艺主要是上漆、补漆和补纹饰,每个环节过程比较长,上漆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干透。”
在纺织品修复室,1982年从荆州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凤鸟服几何纹绵衾和对龙对凤浅黄绢面绵衾铺展在操作台上,形态完整,质地柔和,图案清晰。35年过去了,经过无数次实验和无数道工序,这两件国宝级文物从深藏冷冻到尝试修复,还在做着进一步的加固修复,但已经完整呈现出当年的富丽,明艳不可方物。从2003年开始,在成功 进行小片实验后,荆州文保中心通过运用生物技术对锦袍进行了加固,目前已经可以折叠。接下来,还要对残破的地方进行修补,争取达到展出条件。
文保专家吴顺清:“这两件文物都是一级文物是国宝,像战国出土的这么完整的纺织品很少,保护修复后可以任意折叠,对外展出就很方便了,可以让文物与老百姓见面了。”
目前,荆州文保中心已累计为国内24个省市、90多家文博单位提供文物保护技术支撑,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60项,完成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里耶秦简、荆门郭店楚 简、马王堆汉墓等文物抢救工程,使6000多件木漆器、12万枚竹木简牍、500多件纺织品能够“延年益寿”,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保专家吴顺清:“今明年还有一批大项目要启动,包括海昏候刘贺墓木漆器的保护、省内当阳铁塔保护、清东陵乾隆慈禧棺木的保护、六安现场出土文物保护共4个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