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10月17日消息(记者郑柱子 通讯员刘之佳)越来越多的深圳纳税人发现,过去与他们面对面联系、固定管理他们的管理员“不见了”,取而代之是一系列互联网办税和咨询入口。
从2017年5月1日开始,深圳市地税局正式在全市13个征收局全面实施数据化管事模式改革。这标志着深圳地税管事模式改革从两年多前的试点探索进入到成熟统一的新阶段,在全国税务系统实行多年的管理员划片“管户”模式被与国际接轨的“数据化管事”模式彻底取代。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放管服”改革举措中,“改革税收管理员”制度列入其中,深圳又一次走在了全国之前。
在过去的“管户”模式下,一个管理员几乎负责自己控管的纳税人的所有事项。随着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新办商事主体数量大幅增长,基层税务部门“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加剧,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数不断攀升,“保姆式”的管理让基层税收管理人员处于疲于应付状态,很难对税源管深管透。有的管理员的管户数高达三千多户,难免力不从心。
深圳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钱勇表示:“数据化管事模式改革,就是要取消管理员制度,摒弃保姆式管理与服务理念,化解传统管户模式下管理员承担无限责任的执法风险和权利过于集中的廉政风险,把税务部门的职责事项理清晰,对本应属于纳税人的权利和责任‘还权还责’,对税务部门的职责事项则通过大数据风险管理来履职尽责。”
经过近几年基层的反复实践与艰辛探索,深圳地税将笼统的“管户”职责,梳理为130个税收管理事项,逐一明确其操作内容、产出物、流程和标准四个基本要素。通过再造管理事项流程,最大限度地对各类事项进行数据化改造,纳入信息化管理流程之中。测算3000多万条工作数据,因事设岗、因岗配人,科学合理地调整机构、编制、人员,建立与事项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架构。
在数据化“管事”模式下,深圳地税以“是否涉及纳税人税收利益、是否由税务人员进行主观判断和审批”为标准,清晰划分权力事项和非权力事项,使管理事项中的廉政风险点清晰起来,便于设置廉政防控措施。对于体现权力的事项,在工作流程上分解和制约权力,在信息系统中实现各环节留痕,有效防控了廉政风险。
与之相适应,深圳地税在征管机制和方式上,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改变了“全面撒网、平均用力”的做法,将征管资源优先应用于纳税人偷漏税风险高的领域,年均排查风险疑点18万户次,风险管理成为税收管理核心,“无风险不打扰、有风险就排查”的新型税企关系业已形成。
如今在深圳,纳税人办事不用再找管理员了,涉税事项通过电子税务局、移动税务局、微信税务局等互联网平台可以便捷地办理;即使是上门办理的业务,也只需要在前台提交,税务部门通过后台流转处理。纳税人与管理员由以前的“面对面”变成了“背靠背”,不少纳税人开玩笑地说“管理员不见了”。
税务专家指出,深圳地税从“管户”到“管事”的改变,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税收管理革命。这场改革改变了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固定管户”“承包式”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使税收管理走上了依托信息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具有信息管税特征的新型税收管理现代化之路,在税源管理、纳税服务和廉政建设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