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胜勇
央视网消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是我国低能核物理研究基地。作为实验室的主体设备,HI-13串列加速器自1986年建成后,为国内外50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从氢到铀的40多种离子束流。
提起HI-13串列加速器,就不能不谈苏胜勇。他是串列加速器主机维修组组长,多年来,他守护着这个国家大科学平台,为它打磨出一件件严丝合缝的精品零件。
1979年,退伍后的苏胜勇来到了串列加速器设备维修组。他一直认为自己很幸运,刚进原子能院就赶上了串列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的筹建。1981年,HI-13串列加速器动工,1987年8月正式交付使用。
能够参与到串列加速器的安装、调试、维修工作中,苏胜勇感到无比光荣,他一头扎进工作中,专注学习,飞速成长。
为了做好加速器维修工作,苏胜勇苦练基本功,仔细钻研技术,向师傅请教,经常和同行切磋、交流,还专门从外面拜师学来了一手一流的氩弧焊技术,“车钳铣刨焊”样样精通起来。
输电梯是加速器充电系统的核心设备,也是故障发生率较高的设备。输电梯的组装和调试是输电梯能否平稳运转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早些时候,输电梯是由美国一家公司组装的,并且也是按照这个公司组装方法进行测量的,但一直有测量数值不重合,多次校核仍无法重合的问题。
参与此项工作的苏胜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次试验和检测,苏胜勇觉得美国公司组装工艺有一些问题,并且输电梯每个部件都有一定的加工误差,使用美国公司的测量方法,不能将误差真正地反映出来。经过仔细研究,他否定了美国公司的测量方法,提出新的测量方法,新方法准确反映出零部件相互制约的现象。
在输电梯调试上,有人认为国外工程师经验足,方法先进,于是国内的输电梯都是请美国现场工程师来调试,这些洋师傅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才把输电梯的摆度调整到1.5毫米。
在洋师傅调试过程中,苏胜勇看出这些国外工程师的调试方法有很大的问题,盲目性大,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调整好摆度呢?
每次国外工程师调整摆度时,苏胜勇都细心观察,仔细琢磨。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吸收消化,苏胜勇找出了造成输电梯摆动的主要原因,创造了“输电梯组装新工艺”和“输电梯调试法”,以往需要20多天的调梯检修时间被缩短到1~2天。按照他创造的组装调试输电梯的方法,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造了加速器运行1年未开筒检修的最好成绩。而此前平均每年检修4~5次。
在输电梯圆筒的加工上,苏胜勇不是一味地模仿国外产品,而是改变其内部结构,使整梯重量减少28千克,降低了梯子的磨损度。
1994年5月,苏胜勇的团队将一条全部零部件为国内制造的输电梯安装在加速器上,经过3000小时的运行考验,稳定性远远超过国外产品,实现连续供束2000小时无故障。经过实际运行,国产输电梯不但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而且费用从100万元减少到23万元。
苏胜勇(左一)
总投资1483万元的串列加速器加速管更新改造工程,是串列加速器投入运行以来投资最多、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一项工程。作为主体安装负责人,苏胜勇编写了详细的加速管安装操作规程,对安装人员进行培训。他根据加速器主体的内部结构,设计加工了加速管专用吊装导轨、电阻安装支架等一系列大型专用设备。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是近年来我国核物理领域大型设备技术改造的重大成果,达到了同类设备国际先进水平。
在苏胜勇办公室里,书柜中有几本厚厚的文件夹,那是他的“检修日志”,记录着苏胜勇参加维修工作以来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你可别小看这本日志,我发现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多都是以往我解决过的,人上了岁数,记性不太好了,查查这些记录,就找着解决的方法了,特别方便。”苏胜勇说。
对于这些维修记录,苏胜勇还有着更长远的想法。他眼瞅着就退休了,手上的这些手艺,总得往下传吧,而这些都是他精心积累的经验,对于后来者无疑是一笔难得的财富。(素材来源: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题:中国核工业从这里走来——来自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蹲点报告 新华社记者高敬、安娜 北京西南郊区,有一个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小镇——新镇,60多年前因核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