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题:西北资源城市未雨绸缪 升级转型破“转身之困”
新华社记者 顾煜、张玉洁
从“西部油城”到“世界石油城”,从地下采油到“追风逐日”,从工业矿区到旅游胜地……近年来,一个个依托资源而兴的西北城市,在面对“资源诅咒”时,未雨绸缪,主动求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西北资源城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产业升级转型,创新城市发展,破解资源型城市“转身之困”。
升级创新 资源“油城”转身综合城市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思是“黑色的油”。克拉玛依是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也是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
地处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相继开发了克拉玛依油田、百口泉、火烧山等30个油气田,建成国内最大的呼图壁储气库,累计生产原油超过3亿吨,已具备2200万吨炼油加工能力和122万吨乙烯生产能力。但是,作为支柱产业的石油石化工业,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却制约着克拉玛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破解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因油而兴、油竭而亡”的“资源诅咒”,早在2010年克拉玛依便提出“打造世界石油城”,着力建设油气生产、炼油化工、技术服务、机械制造、石油储备、工程教育“六大基地”。中船重工、宝鸡钢管、宝钢集团等120家钻采、石化、集输设备等装备制造企业落户克拉玛依,通过拉长产业链,调整石油石化工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转型。
近年来,克拉玛依从“地下”走向“云端”,信息产业也成为克拉玛依转型创新的突破口。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自2013年开园后,已聚集了华为云服务数据中心、中石油新疆区域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集团新疆数据中心等国家重点项目和信息产业重要企业。
如今,克拉玛依正逐渐形成以石油石化经济为主导、多元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根据规划,今后的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将与传统石油石化工业一起,共同构成这个城市的经济支柱体系。
由资源型城市迈向综合型城市,克拉玛依正在路上。
油去风来 “老树”玉门发“新芽”
作为克拉玛依的“前辈”,飞沙走石的玉门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然而,随着当地石油产量由1959年最高的140.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这个国内最早开发的油田,如今成了企业规模最小、发展困难最多的石油企业。
昔日玉门是一座石油生产重镇,繁华热闹。经济总量的65%、财政收入的60%、工业产值的75%都来自石油。2009年,玉门市人口已不足3万,经济萧条,被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那一年,距1939年我国第一口油井——玉门老君庙1号井出油正好70载。面对资源枯竭,这个靠石油而生的城市不得不另谋生计。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南倚祁连山,北望马鬃山,浩瀚的戈壁在两山间形成峡谷,地处其间的玉门成了有名的“世界风口”。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成熟,昔日为害的“风”成为今日为宝的“能”,并逐渐替代石油,成为玉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玉门也有了新名称:风电三峡。
作为甘肃省风电产业的发祥地,玉门早在1997年就建成了甘肃省第一座示范型试验风电场。目前,玉门各类电力装机达372万千瓦,其中风电240万千瓦、光电20万千瓦。玉门风电累计发电量已突破180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97亿元。
玉门市1.3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可开发风电、光电土地面积达4200平方公里,已开发利用面积却不到20%,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华丽转身 矿区城市变旅游胜地
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的甘肃省金昌市是典型的内陆荒漠干旱区,生态脆弱。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让戈壁上建起的新城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产业最高时约占GDP的90%,但与之伴生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也逐渐突出。
由于镍钴工业独大,金昌享有“镍都”之称。近年来,镍价从最高的每吨47万元跌至每吨不到10万元。转型,成为金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14年,伴随着“一带一路”旅游势头的兴起,金昌尝试以花卉产业为引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试图以此作为城市转型的突破口。
经过几年发展,如今金昌市处处成景,花香常飘。每年5月到10月,马鞭草、琉璃苣、万寿菊等花木竞相绽放,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37%。据金昌市旅游局统计,当地去年接待旅游人数33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8亿元,与2014年相比,两数据增幅均在50%左右。
无独有偶,曾经因矿而生、一度几乎被废弃的“功勋矿区”新疆可可托海,在资源枯竭后成功转型,凭借雄奇壮观的景色、独特的历史底蕴成为凭借第三产业驱动经济发展的旅游胜地。
从单一产业支撑到产业升级、多元发展,西北资源城市奔跑在转型之路上,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华丽转身。
吉林辽源:一双小袜子演绎老工业转型之路
河北:力破“钢铁之围” 稳步“转型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