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去风来 “老树”玉门发“新芽”
作为克拉玛依的“前辈”,飞沙走石的玉门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然而,随着当地石油产量由1959年最高的140.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这个国内最早开发的油田,如今成了企业规模最小、发展困难最多的石油企业。
昔日玉门是一座石油生产重镇,繁华热闹。经济总量的65%、财政收入的60%、工业产值的75%都来自石油。2009年,玉门市人口已不足3万,经济萧条,被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那一年,距1939年我国第一口油井——玉门老君庙1号井出油正好70载。面对资源枯竭,这个靠石油而生的城市不得不另谋生计。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南倚祁连山,北望马鬃山,浩瀚的戈壁在两山间形成峡谷,地处其间的玉门成了有名的“世界风口”。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成熟,昔日为害的“风”成为今日为宝的“能”,并逐渐替代石油,成为玉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玉门也有了新名称:风电三峡。
作为甘肃省风电产业的发祥地,玉门早在1997年就建成了甘肃省第一座示范型试验风电场。目前,玉门各类电力装机达372万千瓦,其中风电240万千瓦、光电20万千瓦。玉门风电累计发电量已突破180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97亿元。
玉门市1.3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可开发风电、光电土地面积达4200平方公里,已开发利用面积却不到20%,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华丽转身 矿区城市变旅游胜地
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的甘肃省金昌市是典型的内陆荒漠干旱区,生态脆弱。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让戈壁上建起的新城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产业最高时约占GDP的90%,但与之伴生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也逐渐突出。
由于镍钴工业独大,金昌享有“镍都”之称。近年来,镍价从最高的每吨47万元跌至每吨不到10万元。转型,成为金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14年,伴随着“一带一路”旅游势头的兴起,金昌尝试以花卉产业为引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试图以此作为城市转型的突破口。
经过几年发展,如今金昌市处处成景,花香常飘。每年5月到10月,马鞭草、琉璃苣、万寿菊等花木竞相绽放,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37%。据金昌市旅游局统计,当地去年接待旅游人数33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8亿元,与2014年相比,两数据增幅均在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