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9月10日电 题:“总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陈莹丽的家风故事
新华社记者王俊禄、姜潇、林晖
26岁的陈莹丽是浙江乐清大荆镇镇安学校一名“90后”乡村教师,不幸罹患肝癌。然而,她毅然选择在讲台上走完生命最后的“长征”,坚持讲完“最后一课”,将学生们送上中考考场,一个月后去世。
虽然陈莹丽已经离开近两个月,但父亲陈玉臣始终有一种幻觉:阿丽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旅行。等她回来,还会老远就笑盈盈地朝他喊:“老爸,我回来了!”然后一把挽过他的手臂。
乐清市城南街道支岙村,门前伴着阿丽一起长大的小溪仍在欢歌流淌,溪边的四层小楼却笼罩着悲伤。陈玉臣清楚地记得1991年那个夏天,“刚出生的她很瘦小,我和她妈妈抱着她好开心、好喜欢,因为陈家又多了一位可爱的小公主。”
在姐姐陈茴茴看来,这个家庭虽然普通,但充满着爱,父亲正气、母亲勤俭,他们的一言一行是孩子们最好的“教科书”。
家庭的温馨和睦,让陈莹丽从小就懂得了爱和分享。阿丽总是会记住家里每一个人的生日和各种节日。每年父亲节,陈玉臣总会收到很多礼物,比如鞋子、衣服,以及土特产或水果,云南的黑葡萄、新疆的哈密瓜,只要一上市,阿丽总是第一时间买来孝敬父母。
从小到大,陈玉臣对这个宝贝女儿没有任何要求,只是希望她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长大当一个有出息的人。而她自己从小就有一个心愿,就是长大了当一名老师。毕业了,当大家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时,阿丽是班里最为坚定要当老师的,毕业后半工半读连考三年才实现。
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从孩童时期当“小老师”扬起的教鞭开始。她的人生轨迹,像极了那句被时常引用的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年6月14日,女儿生命中上的最后一课,陈玉臣就在教学楼下的车里等候女儿。他不知道柔弱的女儿毅力从何而来,但却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敢上去看女儿上课,哪怕窗外望一眼——因为心会痛。
这节课后,陈莹丽就躺在了床上,仿佛一下子“松弛”了。6月底,陈莹丽住进了医院。7月13日,没有等到第二天26周岁的生日,她就与这个世界挥手而别。
在陈莹丽的家乡,有被称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东南名山雁荡,也有奔涌不息的母亲河瓯江和浩渺辽阔的东海。雁荡一般的隐忍顽强、江海一般的包容担当——这是父女俩性格中的共同基因,也是陈家家风里的流传密码。
“这孩子拗,像我。”眼前的陈玉臣的眉宇纠成了一团麻,虽然丧女之痛痛彻心扉,他却极少在旁人面前落泪。
其实,陈玉臣何尝不是这样的执拗。年轻时就外出打拼的他,跑遍了大江南北,近年退休在家,担任村里的记账员。女儿最后一个月上课那段时间,因一条道路涉及村里的征地,工作繁杂。村干部却见陈玉臣老是往大荆跑,半是玩笑半是责备地问他:“大荆有那么好玩吗,一周去几趟?”
陈玉臣不解释。村里的工作,他接完女儿回家,扒拉几口饭晚上去忙活。200多户的失地农民社保,如期圆满完成。
直到女儿去世,村干部们回想起来觉得难为情,拍着陈玉臣的肩膀说:“出了这么大事,怎么也不说一声!”陈玉臣轻轻说了一声:“再大的事也是自家的事。”
令人唏嘘的是,直到生命结束,父女俩始终没有说到过“癌症”这个词——这层窗户纸,至死都没有捅破,父亲和女儿都担心对方承受不了。“其实她很聪明,早就猜到了病情。”陈茴茴说,有一次妹妹打电话时突然说:“还好爸妈还有你们,以后你要照顾好他们。”
陈莹丽去世后,各界送来了一些慰问金。陈玉臣决定拿出一部分,捐给镇安中学的困难学生,“如果女儿在世,她也一定希望我这么做。”
9月8日,“陈莹丽助学奖教基金”在乐清市成立,基金起始捐赠额度为70万元,同时向全社会发起募捐倡议。基金由乐清市教育局、团市委、慈善总会、陈莹丽亲属以及支岙村爱心人士等联合发起创立,主要用于帮扶当地贫困学生,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在绝境面前,有人选择悲观颓废,有人选择及时行乐,陈莹丽却选择默默坚守,家人在痛惜之余也为她骄傲。有网友感佩地说:“她像蜡烛,从头燃烧到脚,只要站着,就要留下一片光明!”
永不消逝的青春之歌——追记“90后”乡村女教师陈莹丽
新华社评论员:致敬,照亮课堂的“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