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历史价值外,记者了解到,《中国工尺谱集成》还拥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发布会上,据文化部艺术司巡视员、副司长明文军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学家便开始收集各地的民间手抄谱本,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保存了大量这类乐谱。最有价值的有智化寺《音乐腔谱》(清康熙年间,1694年)、西安鼓乐手抄本(最早为1731年)、冀中笙管乐抄本(遍布20世纪)、开封大相国寺抄本、山西五台山寺院抄本、晋北笙管乐抄本、东北鼓吹乐抄本等。各地音乐研究机构也保存了大量谱本。谱本不但抄记了大量的曲目,还在封面、扉页、封底,记下了传抄时间,有些还写有序言、曲目题解等,内容涉及宫调技术、民间信仰、乐社历史、乐师名录等,是研究一个地区民间乐社发展及相关问题的主要材料。“乐师们抄谱时,严格遵循上代师傅的体例,注明传自何人,这种方式在各地手抄谱中都相同。这些谱本,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为中国音乐学提供了有实践依据的活态文本。”
作为一本文化类典籍,《中国工尺谱集成》的人文价值同样值得关注。记者了解到,中国民间工尺谱因常年使用,大多没有封面,年代不详,但从纸张规格方面鉴定,都有百年以上历史,多为传世孤本。留存至今的谱本,无疑讲述了一部传承者与保护者的故事。通过这些谱本,公众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与民众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在民间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价值。
记者还从发布会上获悉,此次出版的十卷只是该书的第一阶段工作,下一阶段将陆续推出更多卷本,争取早日呈现我国工尺谱的全貌。
图为《中国工尺谱集成》(10卷本)中收录的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