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中国工尺谱集成》出版 再现千年古曲原貌

2017-09-06 17:36:43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图为《中国工尺谱集成》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中国传统记谱法——工尺谱(“尺”音“chě”)自唐代开始在中国广为流传,目前仍被一些民间乐社使用,但大量抄本面临消失与损毁的困境。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中国音乐文化,中国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2010年就启动了工尺谱的收集和编撰工作。在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文化部透露,《中国工尺谱集成》已完成10卷的编撰工作,并于近期出版。

“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乐谱之一,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区。据《中国工尺谱集成》总编辑张振涛介绍,工尺谱与五线谱一样都是记载音乐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工尺谱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来记写唱名,属于文字谱的一种。张振涛说:“比如说我唱一个……(清唱工尺谱曲段),就是唱名和(西方的唱名)不一样。同样一个音高,在中国是用中国的字来表达的,所以在中国这个叫谱字。”

据历史资料记载,“工尺谱”在唐代已出现大量手抄卷子,至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印刷乐谱。目前,一些传统音乐学习者或者民间乐社仍然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但大量抄本由于一直未得到印刷,消失与损毁情况严重。鉴于此,中国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2010年启动了工尺谱的收集和编撰工作,目前,《中国工尺谱集成》已完成10卷的编撰工作,包含《总论》、《北京卷》、《陕西卷》等10卷,并于今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为《中国工尺谱集成》

据中国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明文军介绍,《中国工尺谱集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古琴音乐、戏曲音乐和各地乐种等传统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谱’可依。民间抄本由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因此,是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中国民间工尺谱多为传世孤本,留存至今的谱本,无疑讲述了一部传承者 与保护者的故事。由此可以理解音乐与民众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在民间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价值所在。”

此外,《中国工尺谱集成》总编辑张振涛补充到,工尺谱是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对于现代音乐创作也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破译解读千年前的乐谱,从而恢复古曲原貌。张振涛说:“在‘金砖’文艺晚会里有个南音的节目,其中唱的谱子就是工尺谱。用闽南话唱的,我大概能听出来,‘四尺四上尺上’,就是它用南音唱的工尺谱。就是在现代创作当中也把这些元素用上了。”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