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虽然垃圾分类在我国已提出多年,但普通公众的认知度尚不尽如人意;即便自认“了解垃圾分类”,但在日常生活中,具体怎么分类、会不会自觉分类,还做得不够。在回答“生活中您会对垃圾分类吗”这个单选题时,表示“会”的占49.7%;“偶尔会”的占37.9%;“不会”的占12.5%;但在进一步询问“您知道对垃圾怎样具体分类”时,表示“知道”的只有28%;“知道一点,但具体操作时有点懵”者占多数,达63.8%;“完全不清楚”的有8.2%。
数据显示,去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1亿吨,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亿吨。面对生活垃圾逐年增加的趋势,城市垃圾的处理应坚持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原则。在回答“您所了解的垃圾分类好处有什么”这一多选题时,68.4%的受访者也表示: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处理,可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尽管对垃圾分类的好处不缺乏认知,但目前垃圾分类的现状尚不尽如人意。在受访者中,对垃圾分类效果认为“很好”的仅占10.3%,认为“不好”的占26.8%,觉得“说不清楚”的有6.4%,56.6%的受访者认为“有待提高”。
“参与度不高”是推进最大障碍
哪些因素制约了垃圾分类的推进?管理学上有个“木桶效应”的理论,有专家认为,我国目前垃圾分类的“木桶”,长板是政府主导、资金保障度、顶层设计、基层创新;而短板,则是“全民参与”不高,这样的“木桶”显然盛不了太多水。调查数据印证了专家的观点,68.7%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目前效果不好有待提高的重要原因,就是“全民参与度不高”。除此之外,“公众知晓度不够,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即便源头分了,但运输混装,分不分都一样,奖惩机制不够”等,均有不少受访者做出了选择。
数据同时显示:居住小区“已实施”了垃圾分类的仅为26.4%,“没有实施”的占比36.1%,“虽然实施,但形同虚设”的占到了31.6%,居民本身“没关心过”的占比6%。进一步调查显示,受访者中,丢垃圾时会主动注意垃圾桶上的标识者占46.0%;家里收集生活垃圾时,将不同类型垃圾分装不同口袋的占比19.5%; 把干湿垃圾分开,尽量将垃圾处理干燥后再丢弃的有8.1%; 会把电池和废旧家电放到专门回收点的有13.0%;基本上啥都没干过的居然也有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