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一方面,粮食多年增产,2016年粮食虽略有减产,但仍是一个丰收年,同时国内粮食库存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来自进口,一些地方的农民不时遭遇农产品销售难,社会上很多人又经常抱怨买不到放心、好吃的农产品。”
农民遭遇农产品销售难、农民费时费力生产的农产品卖不上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看来,这些“病根”主要出在农业结构上,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粮食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持续,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而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
就进口而言,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进口谷物及谷物粉2199万吨,同比虽然下降32.8%,但进口量仍是近年来仅次于2015年的第二高位。
分品种看,2016年我国玉米、高粱和大麦三大饲用谷物进口量同比分别下降33.05%、37.87%和53.36%;而食用谷物品种进口量同比仍维持上升势头。其中小麦进口量同比增加13.51%,稻米进口量同比增加5.51%。2016年大豆进口量为8323万吨,较2015年增长1.8%。
就库存而言,今年将是玉米产业深度调整的一年。2月9日,国家粮食局印发《2017年粮食流通工作要点》,提出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国有粮企改革和加快粮食“去库存”等多项供给侧改革措施。玉米作为目前库存压力最大的粮食品种,在粮食“去库存”任务中被置于首位。专家估计,2016/2017年度玉米结余量预计仍将在3000万吨左右。
破解之道: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来解决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答案就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中。
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在党国英看来,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改变农产品的供给结构,总量上要算成本,结构上要做调整,还要有体制创新的配套。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提高中国农业的竞争力,要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一定要培育专业农户,发展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搞适度规模的农业种植。”
在李国祥看来,目前我国的农业结构主要是由过去解决温饱诉求导致的,一旦形成后要改变就相当难。例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非优势区调减籽粒玉米的种植,但当地农民往往会说玉米是铁杆庄稼,不会调、不愿调。尽管这项工作难度大,但必须想办法让农业发展实现由主要满足农产品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某种程度上说,解决好了我国农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