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号称“没有围墙的大学”,翻译这书,是一个硕大工程,对于不管多大的学者来说,也是一个学习、重温百科知识的过程。而这于周老,又是一个机遇。也许正是这一工作,激发了他研究全球化、信息化、语文现代化和世界多国文化的热情,使他晚年的学术生活,在更广阔的领域大放异彩。这时的周有光,就不只是翻译百科全书意义上的“周百科”了,而堪称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杰出学者。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周有光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频频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短文,如《现代文化的冲击波》、《全球化巡礼》、《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从人均GDP看世界》、《华夏文化的复兴》、《文化畅想曲》、《新时代的新语文》……只从书名或文章标题看,哪一部哪一篇,不涉及当今人们十分关注的重大和热门话题?
周老为什么写这些命题庞大,内容却深入浅出的著作和文章呢?他说得挺有趣,是“尝试拍摄一张张抽象主义的缩微照片”,以便利人们“记住”有关这些前卫问题的“最简单的轮廓印象”。即是说,这位大学者,在自觉做着先锋文化的普及工作而这种普及,非周有光这样的饱学之士,是难以胜任的。
正是:
两半百中分,成圆其道韫。
经济逊朝旭,语言超晚曛。
汉语现代化?字母能拼音。
腹笥胜百科,盈盈皆学问。
愤翁
“愤翁”这词,是我杜撰,本自“愤青”。愤青即“愤怒青年”,英语简称GTK。愤是情感,又不是青年的专利,老爷子,也是可以愤而不平的。司马迁诗“文藻不与秋色老,正气常伴晓风清”,形容的正是“愤翁”。
如此愤翁,特色有四:一有文藻,下笔成章;二富正气,拒斥歪风;三不服老,壮心未已;四有动力,可鼓清风徐来。凡此四者,谁能全占?周老即算一个。
周老学问大,但他不是只会躲在象牙塔里啃本本的书呆子。他研究语言,搞拼音,也没有被一串串字母,将自己纠缠在一个狭小天地里。大学者雕小虫忙,近年《群言》杂志,几乎每期都刊登他议论社会现象的短文。他其实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斗士,其人具有杂文家惯于挖掘社会病的特质,但不赤膊上阵。他把自己的“愤”,化在平实睿智之中,常以机智独特的方式针砭时弊,文字读来别有不愠不火、绵里藏针风味。
周有光给自己105岁时出版的集子拟名《朝闻道集》,其意不言自明他自己还要“闻道”呢,所以他的批评,绝不是居高临下,只是娓娓说理。“华容一朝尽,唯余心不变”,周老的心意,其实是一种深沉的忧愤。
但愿,在《群言》40周年庆祝会上,还能聆听周老的宏论……
正是:
壮心未见老,脾气时不好。
冷眼观歪风,不批不得了。
巨笔如椽挥,软语夹热嘲。
寿翁忧国事,公义何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