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在不提供补给的情况下,航天员依靠自己种植的粮食和蔬菜,真的可以在太空中存活500天。
此外,由意念控制的“脑机交互”实验更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幻色彩的前瞻性实验。黄伟芬介绍,“脑机交互”实验将初步探索意念控制在航天任务中的可行性,“在未来空间站航天员长期驻留时,我们希望脑控技术、眼控技术、手势识别技术等新型交互技术能够得到应用”。
未来,人和机器人可能要协同工作,一起飞向外太空。
1 2 3 下一页1 2 3 下一页
原标题:历史性的33天后,中国迈向更遥远的星际旅程
“飞控梦”,从北京郊外稻田起步
还记得这次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激动人心的“太空之吻”吗?两个比子弹速度快八倍的飞行器,在外太空完美交会对接。
瞬间激动的背后,靠的是地面上众多“穿针引线人”,靠他们精确的计算和无数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60年前,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中国航天人开始了迈向太空的新长征;
24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中国航天人再次出发,走上了又一条充满未知的征途;
20年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立,中国飞控人第一次亮相世界舞台,用电波代码开始了茫茫天宇间的壮丽征程。
“第一代飞控人一定还记得当年北京西北郊外唐家岭的稻田。那时,没有一台现成用于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设备,没有一行可用的软件代码,没有一本完整的飞控方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李剑说,飞控人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启筚路蓝缕的努力。
一批批建设者进驻,一批批测控专家汇聚,一批批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汇集。怀揣同样的梦想,他们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视化测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实时定轨能力、高速数据处理能力和清晰图像传输能力的现代化飞控中心。
从1999年至2008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先后圆满完成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4次无人飞行、神舟五号至神舟七号3次载人飞行任务。2011年至2013年,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三次交会对接任务相继执行,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开启了空间建站时代的大门。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同时,中国航天人已经将目光投向了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
2016年,中国航天人在星辰大海里的征程,格外炫美。6月25日,长征七号火箭与海南文昌发射场同时完成首秀;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圆月映衬下的戈壁滩喷薄出耀眼的光芒;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呼啸出征;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对接;11月3日晚,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距离海边约800米的发射平台上,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
航天员“太空微笑”的背后,承载了地面上千千万万航天人的努力。作为天地间的唯一纽带,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次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准的飞行控制能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原标题:历史性的33天后,中国迈向更遥远的星际旅程
“登天”要爬百级阶梯,征途星辰大海
中国太空探索的每一大步,都浓缩在航天员迈上太空的一小步。
在中国航天员中心,记者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航天员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得天独厚、万里挑一;更重要的是,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使命就是星辰大海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