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房山“7·21”暴雨四年考(3)

2016-07-22 06:15:17  新京报新媒体    参与评论()人

青龙湖镇一位官员回忆,四年前,洪水差点冲垮北车营村,当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山体出现了问题。

“靠山吃山”,多年来北车营村西侧的山常年被盗采,山体生态被严重破坏,暴雨发生后,雨水冲刷带着泥沙冲向谷沟的村庄,造成严重破坏。

“自从‘7·21’过后,无论是否有手续,我们都让采石采矿的关停了,你现在看到河沟里的水,都没有带着泥沙的。”

而在这四年间,房山区一些村镇的防汛预警管理也在变化。

今年7月19日晚,暴雨已经下了一整天,后石门村60岁的丁瑞娥坐立难安。

当天晚上她一眼未合,坐一会儿,躺一会儿,再跑出去看看水淹到哪了。丁瑞娥盘算着,如果洪水再爬上院门,就准备用“7·21”后修房子剩下的沙子,筑成一道门槛,铺上塑料纸挡水。

“如果还不行,我们就跑去村小学避险。”这也是“7·21”暴雨留下的经验。

2013年5月起的3年任期,王宏法是后石门村的村委委员之一,谈到每年夏天的防汛,他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7·21’的教训之后,再遇暴雨,没人敢放松警惕。”

虽然早在2004年,村子里就进行过险户排查,但在此前,防汛的方案和措施并不十分完备。“7·21”暴雨后,全村的48家险户被包户到人,由村委的10余名工作人员负责。

每到汛期下雨时,包户的工作人员便会前往险户家中提醒排查,之前仅仅是笼统地“扫一遍”,“有时候家里没人,可能就过了,但我们当时的要求是,村委工作人员必须要见到人。”

村民们自身的警惕性也有所提高,之前一些上年纪的老人,根本劝不走,不觉得会有什么事,“7·21”过后,基本不用多费口舌,家里可能有危险的村民自己就会前往设在村小学的临时避险点。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村里成立了专门的防汛队。这支队伍由12名青壮年组成,19日上午十点多,大喇叭通知了暴雨雨情后,队员王凤路就赶去了自己分包的四户人家排查。

一直到20日晚上,12名防汛队员都在雨中巡查,“除了回家吃口饭,轮流在大队歇上一两个小时,根本没休息过。”

他的预警坐标明确:险户们门前的大西沟有一米深、两三米宽,沟渠在20日下午被大水灌满,“如果漫上渠边,有1米5了,这些险户就必须得撤了。”

在下庄村河道东侧,原本是一个叫做小河人家的农家院。尽管在四年前“7·21”暴雨中被淹后,一直停业,但因占用河道、影响泄洪,根据“7·21”洪水评估结果,2015年3月,房山水利部门决定在拓宽河道时将其拆除。

但在北车营村,一些针对抗洪救灾的工程,因与村民达不成协议,一直搁置。

一条东西走向的排水沟穿过北车营村,“7·21”之后,当地曾想拓宽河沟,但河沟南侧一旦拓宽,原有的房屋就必须拆迁,目前河沟东侧无人居住的地方,则扩宽了十多米。

“河沟不扩宽,再来一次‘7·21’的暴雨,未必扛得住。”一位村民告诉重案组37号(微信ID:zhonganzu37)。

▲2012年8月,房山区大石窝镇,“云集仙客农家乐”的橡胶水坝将南泉河河水拦住。 新京报记者 大路 摄

  ▼2016年7月21日,河道内的农家乐已拆除,曾经将南泉河河水拦住的橡胶水坝也已不在。 新京报记者 大路 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