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共建共享 科学修复走向干旱半干旱治理新时代(3)

2016-07-14 02:30:03  人民政协报    参与评论()人

我国黑龙江省在生态治理与减贫结合方面也总结出一系列经验。

黑龙江省林地面积为2600多万公顷,在全国排第二位,天然林面积在全国排第一位,湿地面积在全国排第四位,是三北工程东头线的起点。

据黑龙江省林业厅党组书记肖建春介绍,在近年来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之后,黑龙江由过去“砍林子”实现了向管林、护林方向转变;同时发展旅游经济、森林康养业、种植业、养殖业以及采摘业“五大经济”,利用生态资源和生态治理的溢出效应改善民生。

治理不是种树那么简单

我们的生存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管理自然资源。在大家为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专家们也都意识到,在生态治理的科学性方面依旧存在短板。

GFA资讯公司中德合作贵州/湖北项目专家组组长福斯特·胡伯特长期在中国的山林中从事林业相关工作。他指出,目前部分地区的森林系统尚不稳定,需要运用可持续经营的思路对林业进行科学指导。

福斯特举例说,2008年发生在南方地区的冻雨灾害造成当地森林破坏严重。除极端天气的影响外,树长得过于密集,生长空间有限也是造成危害的原因之一。“树太密,没有落雪的空间,重量就把树压垮了。如果通过一定措施合理种植、合理采伐,就可以让这些树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

他还指出,可持续经营并不是严禁砍伐,而是“技术性”地砍伐,将差的、生长慢的砍掉,留下好的,保证基因优势,综合效益就会越来越高。

“整个治理过程并非是纯技术的问题。”福斯特表示,“理念和实践有时是两回事。需要不断尝试和总结经验教训,各方不断对话交流,不断完善指南。林业相关工作也不是林业部门独自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农户的支持,从意识认识到森林的价值。”

国际环教中心创始人兼主任刘登立20多年间也一直奔波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域。1995年起,他受世界银行的委托,深入黄土高原等区域,用影像记录当地水土保持的状况。20多年里,见证了中国黄土高原的一系列变化。“很多地方从荒地变为农田,开始种树、种草,逐步改善当地小环境,修复和改善整个水文地理的状况……”

“成绩斐然,但不是单纯的种树或一些简单的工作就能完成的。”刘登立发现,“整个工程非常复杂,需要各方面的融入,需要了解和掌握积水技术、造土技术,还需要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参与;还必须理解自然规律,理解生物多样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前副总干事威廉姆·詹姆斯·杰克逊也指出,对于复杂度较高的生态系统治理,需要了解生物学、社会学的组成结构,去分析什么样的压力造成环境的恶化的,寻找出原因,再制定目标和行动方案,并要经常回顾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时评价和改进。

据张炜介绍,“十三五”期间,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加强科技支撑,坚持质量优先,强化对营造林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同时坚持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突出自然修复,实行封造结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