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绿”的同时,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改善。
据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局长张炜介绍,依托工程建设,三北地区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和生态旅游业也蓬勃兴起,直接促进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人口减贫增收。
就是在这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下,各地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践,逐步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理经验。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平学智感触颇深:“生态治理必须融入到当地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去,特别是对生态脆弱区,要将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同时要与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跟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
平学智告诉记者,从2000年开始,宁夏就开始实施封山禁牧,使当地畜牧业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过去分散、粗放型的放牧,逐步发展到集约型、高效的圈养,对当地生态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发展枸杞、葡萄等特色产业,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宁夏,枸杞面积已达到85万亩,产值将近100亿元;贺兰山已经成为公认的中国‘波尔多’,葡萄酒产值达到200亿元。”
在论坛上,记者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成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同时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与称赞;尤其是治理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已成为世界多国争相学习的范例。
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部长扎西德·哈密德感慨,“看了中国的‘绿色长城’后,巴基斯坦今后也希望引进三北防护林的相关树木到巴基斯坦进行造林。”
塔吉克斯坦林业部国际司司长萨法罗夫·拉莫伊尔表示,“我们国家森林的面积只占3%,在未来几年里,我们计划大幅度扩大林业面积,首先就是要借鉴中国的先进经验。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和‘绿色长城’工程中的经验将对改善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加强两国之间的生态合作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希望全力促进双边合作。”
将生态治理与减贫相结合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伙伴关系与发展主任马特·沃波尔看来,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的治理不仅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同时还是一个社会治理工程。通过治理,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还能打造出一种包括资源在内的多层次的管理系统。
他认为,在治理过程中,要注意了解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将生态治理与减贫相结合。
马特·沃波尔举例说,很多贫困人口都位于农村地区,而这些区域对于生态系统的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多人口的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上的,还体现在包括水、电力、房屋等基础设施上,缺乏健康的生活环境等,所以解决贫困问题需要解决整个系统的问题。”
他建议,一定要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生态系统,了解它的运行规律,将减贫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干旱半干旱区的治理工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非洲东部和南部区域主任卢瑟·比奥斯·阿努克尔对此有切身的感受。
在帮助卢旺达进行生态治理过程中,卢瑟及其所在组织认识到,将退化的土地转化成健康的、高产量的林地或土地,不只要进行生态的修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整个林地或土地的利用率,使它们可以支撑农业相关的经济活动。通过景观的修复,改善这片土地上所生存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粮食安全,使他们用更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并提升人们的就业率,减少非洲的贫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