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媒体人猝死 地铁急救被指不专业(2)

2016-07-01 02:40:09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据悉,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必递基金”2014年7月曾在北京启动,该基金首批获捐50台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用于公共场所实际安装。

  3个航站楼“救命法宝”被冷落

而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铁工作人员介绍,北京所有地铁站里都没有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同时,记者采访发现,北京大型公共交通场站,只有首都机场配备了心脏除颤器,但十年多来,使用率非常低,几乎处于闲置状态。

从2006年开始,首都机场在全国机场率先安装自动心脏除颤器,当时在T2航站楼安装了11台。随着T3的建成,心脏除颤器成为首都机场旅客服务的标 配。目前,首都机场3个航站楼的重点区域里放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总数已达76个。但这个“救命法宝”不仅没有被大家认知,而且在航站楼里一直呆在被人忽视 的角落。

机场的相关负责人坦承,心脏除颤器之所以使用率低,主要是因为责任太大,“确实是因为怕担责才不敢用它来抢救心脏性猝死患者,还是叫救护车更妥当。”机场一位工作人员说。

  北京今年建50个服务站配AED

据北京市红会应急救护工作指导中心书记李金华介绍,北京今年将建成50个服务站。服务站将可提供紧急情况的心肺复苏,运动伤害的止血、包扎等紧急救援服务。未来,这些急救站都将配备血压仪和自动体外除颤仪设备。

今年新建的这50个急救站也包括地铁线路人流密集的大换乘站、枢纽站。不过,李金华介绍,目前这50个站还在审批阶段,审批完成后才能发予急救物资,进行培训。

  自动除颤器在我国还不普及

据介绍,心脏骤停需要在4分钟内进行抢救,如果等待医生或救援人员赶来,往往为时已晚。若此时周围的人懂得急救知识,现场或附近又有自动体外除颤器,才可能为生命赢得一线生机。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公共除颤项目早已普及,很多普通人都参加过基本培训并持有急救证书。

医学教授李玉英表示,自动除颤器已十分智能,在日本的交通枢纽以及人员密集地方很容易找到这个心脏疾症救命工具。但在我国还不普及,除有关部门没有意识 到其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急救过程中的权责无法可依,很多配备了除颤器的地方,也有专人会操作,但遇到问题也会尽量回避使用。“救过来还好,救不过来责任就 不好说了。”她建议,我国应及早出台社会急救的相关法规,同时各行各业都要重视急救知识的培训,尽量把急救知识带入中小学课堂。

  追问1现场施救是否有不当之处?

网友“急诊夜鹰”在新浪微博上认证身份为“急诊医生,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的微博签约自媒体人。他认为,人工呼吸涉及感染风险的接触、技术实施难度大,与其花费太多时间在人工呼吸上,不如实施单纯胸外按压。

“金波倒地,确实有人第一时间开始了心肺复苏,但是没有坚持以胸外按压为主的心肺复苏。对于突发心脏骤停,按压是最重要的。”急诊夜鹰在网帖中说,按压 位置在胸部正中、乳头连线中点,每分钟100-120次,深度5-6厘米,让胸廓充分回弹。而视频中外国女子按压频率很好,深度不够。

他也认为,识别心脏骤停后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是应该的。同时,他认为,突发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急救方式是除颤,每延迟除颤1分钟,成功率下降7%至10%。他指出,在北京地铁呼家楼站,没有可以供公众使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

北大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胡大一也认同急诊夜鹰的看法,他表示公众参与公共场所的心肺复苏应充分强调有效心脏按压。“频率要够快,不少于每分钟100次。强度要够,按压4到6厘米,不宜因人工呼吸耽误时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