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情绪+”
武汉东湖樱花园搞了个“穿越剧本杀”,游客穿上汉服在花海里破案,门票直接翻倍,日均接待量破3万。负责人说:“游客买的不仅是门票,更是‘穿越回盛唐’的仪式感。”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用AI灯光复刻《流浪地球》太空舱,游客排队3小时只为体验“失重感”;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靠“一眼万年”的笑容,单日带火周边消费超千万。
“一冰雪一世界”现场 图源:新华网
就连银发族都在发力——某电商平台“树洞倾听”服务中,21%用户是65岁以上老人,他们更爱深夜下单“陪聊”。京东健康数据显示,养老机器人销量年增300%,独居老人李阿姨说:“这机器人会讲冷笑话,还能预报天气,真的很智能。”
从“解压玩具”到“花经济”、治愈旅程、暖心剧,甚至机器人开跑马拉松。当文创、文旅、新消费、新科技被注入情绪消费的热辣滚烫,那就不是在卖东西,而是在兜售人间值得。
情绪消费的内在逻辑
伦敦大学研究发现,购买心仪物品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效果堪比吃巧克力。埃森哲报告显示,78%的中国消费者愿为“提升幸福感”的产品支付溢价。携程数据证实,“沉浸式疗愈游”搜索量暴增580%,客单价高出传统景区68%。“情绪消费”与其说是单纯买东西,对更多人来说是一种增值和“治愈”,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更愿意掏钱买一份“我可以好起来”的希望。他们说的情绪消费,更像当代人的“精神自救”“快乐养生”和“激情加油站”。
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图源:北京日报
当Pantone色彩学院推出“治愈系环保色”,使用该颜色的品牌销售额平均提升15%。喜茶通过与不同品牌的联名,利用色彩与消费者情绪的链接,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对于消费者来说,情绪消费设计绝不是仅仅贩卖焦虑,而是“用商业策划包裹的人性温暖。”
情绪消费的爆发,还创造出像“园艺塑形师”“文创设计师”这样的新兴职业。真正好的情绪消费设计,一般来说都要包含三个元素——
一是有痛点:如为职场人的焦虑提供“氧分”的工位绿植,销量年年暴涨;二是有共鸣:如《哪吒2》爆火,正是击中了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情绪共鸣;三是稀缺性:如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的火爆,就是因为技术叠加非遗的创新高度和稀缺的价值。
情绪消费也有AB面
掏出钱包交换情绪安全感成为潮流。麦肯锡研究显示,到2035年,中国“情绪陪伴”产业规模将占GDP的3%,超过教育、医疗。一些新的方式和形态也被创造出来。
比如,虚拟偶像带货。A-SOUL成员嘉然开直播,10分钟带货超百万。粉丝说:“她懂我的孤独,买她的周边就像买一份陪伴。”数字藏品疗愈,蚂蚁链推出“情绪数字藏品”,用户上传心情日记生成专属NFT。万科养老社区试点“智能花匠”,老人每天给机器人下达浇水指令,互动量超年轻人。有机构预测2030年,中国老年陪伴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千亿。
虚拟偶像女团A-SOUL 图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