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社区食堂的合作模式多种多样,有与餐饮企业合作的、有物业经营的、有社区养老服务站开办的,在农村还有村社食堂、赶集食堂、村集体经济食堂等多种模式。“我们支持采用多样化的运营模式,为老年人提供订餐、就餐、送餐等便捷服务。”重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提供长期稳定的供餐服务外,部分社区食堂还延伸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把食堂变成了老年活动场所,“老年人享受到更优惠、更贴心的养老服务,社区食堂又有了盈利收入,实现了双赢。”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奂平清看来,老年助餐服务要把公益属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有偿服务的前提下,不断增强老年助餐服务的普惠性。同时,还要积极创新老年助餐的组织形式、服务模式、运营机制等,积极探索各具特色、方便有效的服务方式,努力把现有的服务资源、设施场地、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起来。
“单纯依靠社会化餐饮和配送服务并不能全面解决居家老人的吃饭问题,需要在关键环节予以政策扶持和保障,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普惠经济的助餐服务。”关博表示,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既要挖掘社会化餐饮市场、养老服务机构和其他有助餐服务提供能力的经营主体力量来扩大养老助餐服务供给水平,同时也要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服务的普惠性。”
江苏苏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罗林则认为,有关部门应调整角色,着重做好政策引导、保障服务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政府不要自己‘下场’经营社区食堂,要把主动权交给第三方主体,由市场来评判,老年人会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