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市、上海市、河南省、江西省、湖北省、山东省、山西省、杭州市、深圳市等9地明确在全省(市)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频率在48小时-72小时不等。
不过,常态化核酸检测频率究竟应当如何设置?全员常态化核酸又应由谁来买单?
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的一处临时核酸检测采样点,医护人员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新华社记者任超摄。
充分考虑地方检测能力,低风险区可一周一次
5月24日,记者查询国家卫健委官网发现,目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地区中,除北京及上海外,其余绝大多数均全域为低风险区,各地对于常态化核酸检测频率在48小时—一周不等,居民如无故不按规定频次检测,或将被限制出行。
4月28日,杭州率先宣布将开展常态化核酸,全市居民及其他在杭人员48小时内需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未准时完成核酸采样的将在扫场所码时作弹窗提醒或赋码,不得进入公共场所,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5月10日,江西省发文表示决定建立全省常态化核酸检测服务机制,其中,对非重点岗位、非特殊行业、非公共场所及非暴露型服务行业人员的普通人群,实行3天1检,全省各地将在农村和社区合理布局15分钟核酸“采样圈”。
5月21日,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要求,全省居民及其他在豫人员原则上每48小时应完成至少一次核酸采样(间隔一天采样一次),不漏一人。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采样的,将在扫场所码时作弹窗提醒或赋黄码,不得进入公共场所,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其中,郑州市先行先试,5月底启动,其他省辖市6月底前建立工作机制。
对此,多位临床检验科、感染科专家均向记者表示,目前各个地区核酸检测应检尽检的频率设置,均应当在考虑当地实际检测能力的基础上,尽量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