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国际月球科研站进展如何?中俄有望今年签署协定(3)

在取得的主要进展上,“羲和号”卫星在轨验证了新型高精度卫星平台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稳定度技术,与传统的同等惯量卫星平台相比,这颗卫星的指向精度和稳定精度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太阳科学探测方面,在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了太阳H-α谱线,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谱图像。“以前,人类对太阳的观测,H-α谱线只能在地球上进行探测,但因为受到大气扰动,这个数据是不连续、不稳定的。现在通过卫星在轨进行探测,就可以去掉这些不稳定因素。”

赵坚表示,“羲和号”登天探日,是继“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这颗恒星的探测实现了全覆盖。今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将择机正式发布“羲和号”卫星取得的一系列技术和科学实验成果。

关于我国未来的探日计划,赵坚说,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相关的论证研究,将进一步了解太阳构造,确定太阳活动特征,掌握其机理和活动规律,更好地预报空间天气,造福人类。

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航天整体效益明显

航天的发展需要高投入,但航天及其应用所产生的效益也更大。

赵坚说,据初步统计,航天整体效益可以达到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航天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产业发展的巨大变革,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推动了智慧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发展,对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航天的高投入能够带来高产出,整体效益十分明显。

航天应用已经广泛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林草监测、防灾减灾、气象预报、海洋开发、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城乡建设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衍生出的新技术应用,也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例如通信广播卫星、卫星导航定位等极大方便了人们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